-
1 # 大海157534479
-
2 # 共享475
哎呦。這些古老流傳的典故可就多了。我只能說一個例子。那就是 年的子夜之時。先給家的祖先叩頭。直至扣到父母跟前。當時我跟父親。為什麼要叩頭?父親說。世界上有宗教(佛……)。這些信仰都是真的。我說。那就給佛祖磕頭吧。父親說。佛祖離人太遠。我說。那給你叩頭就沒用了。父親說。真神上帝的傳說中說。在家敬父母。何為遠燒香?當時因小我也沒理解清。後來大了。才想清這些事兒。的確呀。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敬。能愛國嗎?能敬佛嗎?能敬上帝嗎?能敬真神嗎?直到現在我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搞清。這是我感觸最深的一件事兒。謝謝您的遨請!
-
3 # 若雲君
除夕到十五,典故有很多,我來說說“春聯”吧。春聯最早叫“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是在明朝。
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朱元璋不僅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在他微服出城時,還親自題春聯。野史記載,朱元璋一次微服出遊時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併成為春節期間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
春節文化,源遠流長。華夏子孫,雖遠隔萬里,過年的傳統都代代傳承。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同一條根,同一條血脈,同一條心,這條心叫“中國心”。
-
4 # 殺蟲劑408
小時侯盼過年,特別是除夕夜開始直到正月十五日,那些新鮮有趣的往事至今難忘。
到了除夕,夜色漸濃,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我的母親屋裡屋外手腳不閒地忙亂著,父親則點上一拄香,供奉在老祖宗的牌位前,虔誠地,早早嗑了個響頭。
母親告訴我,過年切忌話髒話,不吉利話,到左鄰右舍或小朋友家串門,先施禮後進門,稍一忽略,捱上父親滿是責怪的白眼,讓你渾身的不舒服。
我家吃的餃子餡裡,包著舊分幣.蜜棗.豆腐乾,每個人各有不同幸運,寓示新年來臨後將會得來的回報。儘管這樣,雞犬豬羊也得一份,老人說,它們也過年了。年夜飯之前,拜完祖宗拜父母,兄弟姐妹分得十元"壓歲″錢。然後桌面上也十分講究,一人一塊豬蹄,意味向家裡摟扒″果實″。
有時免不得暗自苦笑,年俗真的既開心又好笑,吃豬爪能為家中娶斂錢財,我幾乎把全家人的血汗榨乾。
大年初一,睡懶覺小心掃把頭兒,嗑頭.施禮,弄得脖子酸酸的。″縫三破五″,人.牛.馬.羊等皆有年期,持續到半月十五,喧鬧.熱烈的氣氛還沒有完全散盡。
元霄佳節逛廟會,賞花燈,鄉下人哪來那麼多閒情逸致。我的父親用傳統方式做個"冰燈",準備一個鐵桶盛滿水,事先凍成一體,然後放在爐火邊旋轉,冰塊脫離之後,輕輕地在中間穿個洞,放進蠟燭點燃放到窗前,通霄達旦照樣小有輝煌。
椹起童年情趣,有時激動得淚水漣漣,心潮翻湧,生活件著歲月光陰,存在與希望,總有揮之不去,得之不盡的苦辣甘甜,就象過春節一樣,等著,盼著,為的是活得有聲有色,活得意義非凡。
回覆列表
我隱約記得姜子牙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自己卻沒了位,後來只好躲到燈籠杆上。因此,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在燈燈籠杆下點香,都是為了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