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橙歸

    楊文廣是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宋史裡對他的記載很少,據有限的史料考察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仍然只是個類似排長的殿直。出現轉折是在英宗繼位(1064年)之後,這一年楊文廣65歲,被任命為龍神衛四廂大將軍,兼成州團練使。宋史裡記載的都是楊文廣晚年的事蹟,更是連個出生年月都無法考記,他雖然是將門之子,但仕途基本在前五十年裡就沒變過,可以說晉升非常緩慢,在1014年楊延昭病逝,在1015年宋朝頒佈了新的恩蔭制度:其中有這麼一條,防禦使一級的武將,子可授予右班殿直(正九品),其他的則可授予三班奉職或借職(從九品),統稱“班行”。宋朝有規定,接受恩葫的子女必須年滿15,楊文廣並非長子,所以初任官階為“班行”,這與當時的政策相符。宋史記錄楊文廣的第一件事是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 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楊文廣從“班行”(1014年) 晉升為“殿直”(1043年),整整用了29年的時間。雖然已經44歲,也儘管殿直的地位也沒有多高,但這是楊文廣人生新的開始。再一個轉折點,發生在英宗繼位(1064年)的十月,英宗想要有一番作為,正好當時管軍出現空位,英宗下決心挑選有才幹的人充任。楊文廣幸運地得以中選,被任命為龍神衛四廂大將軍,兼成州團練使。這個職位的重要性後來的蘇轍在文章裡有提到“自祖宗以來,以管軍八人總領中外師旅,內以彈壓貔虎,外以威服夷夏。”據資料分析英宗選擇楊文廣的原因一是楊文廣是名將之後,雖然楊文廣沒多大建樹但是父親跟祖父的影響在民間越來越盛。最重要的原因是楊文廣曾經跟隨范仲淹和狄青征戰,有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當時韓琦身為丞相,頗受英宗看重,而楊文廣與韓琦之間的親信關係,增加了楊文廣的機會。楊文廣在宋史記載中基本找不到大的功績,唯一能突出才智跟指揮有方的只有熙寧元年(1068年) 七月,築城篳篥這件事了。篳篥在甘谷具城北40公里的散渡河旁(今甘肅武山縣大莊鄉楊家城子村一帶) ,這個地方經常受西夏人的劫掠。楊文廣接到建城的任務後,為了防止敵人破壞,他故意散佈訊息說要在噴珠築城,西夏兵果然聞訊而去。文廣抓住機會,急行軍180裡到達篳篥,連夜搶修城寨,構築防禦工事並作好了戰鬥準備。篳篥建堡後,切斷了西夏王國與岷山地區氐羌部落的聯絡。

    照寧七年(1074年) ,遼國開始尋釁發難,藉口宋軍越界築城進入蔚、應、朔三州,派使臣到來都爭河東地界,要求以雁門山為分水嶺劃界。楊文廣身為邊防大將,堅決支援抗遼。楊文廣在抗遼前線做了大量的調研,結合鎮守定州的工作經驗,向朝廷獻上了收復失地的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計劃,但還沒等到朝廷的迴音,楊文廣就一命歸西,時間是1074年十月,享年75歲。楊文廣死後50年,北宋滅亡。

    楊文廣一生不甚得志,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他並沒能建立與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楊文廣40多歲才開始嶄露頭角,平張海、戰西夏、徵南蠻、守北關,南征北戰30多年,經歷堪稱豐富,但並沒有太過閃耀的英雄事蹟。並且北宋堅守退讓政策,修文偃武的積弊已深,文風日盛,甚至於軍隊都要由文人統軍,朝野上下諱言用兵,而且在將領裡面楊文廣並沒有很出色,能讓他顯現軍事才能的機會也很少。楊家將雖然並非宋代最有影響的戰將,但楊家祖孫三代同仇敵愾,以忠勇傳家,卻是歷代將帥中少見。明代以後更是藉助戲曲小說,將楊家將的聲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楊家將已成為人們心目中不可磨滅的永恆記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款ipod值得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