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也犯困

    80後的人當年可能正揮舞著鐮刀幫著大人割麥子,我們這些90後正在曬麥場上瘋馬野跑的撒歡!沒有大型的收割機,所有的麥子都是靠著鐮刀一把把割下來的,麥子堆到穀場,拖拉機拉著石磙一圈又一圈的壓著麥子,壓完一家又一家,在拖拉機上坐著暈頭轉向...大人拿著木叉挑走乾癟的麥秸,再揚起麥子,隨著微風,飄走的是麥殼,留下的是今年的收穫!麥子割完了還得跟著爺爺奶奶再去地理溜一圈,撿麥穗!離家多年,家裡也不種小麥了,種小麥的都用收割機了,以前村裡大隊的人也不聚在一起揚麥子了...

  • 2 # 三農創作

    記得那時候給大人幫忙張口袋,一股土腥味,但是還要一袋一袋把麥子裝起來。裝完麥子還要把秸稈給垛起來,方便以後喂牲畜,勤勞的農民,看著打了那麼多的麥子,但是有一半都交公糧了。那個時候在麥地裡聽到有人賣冰棒的老遠的就去攆著買,兒時的記憶,這樣的場景再也見不到了。

  • 3 # 馭生

    我是山東聊城農村的。一年兩茬莊稼,一茬麥子一茬棒子(玉米),小時家裡的主要收入就這兩季莊稼和父親在建築班幫人建民房賺的勞務費。記憶中的麥收時期是父母的勞累,還有我和小夥伴們麥假。

    我們這裡是平原地區,收割起來相對方便一些,但二十多年前農機相對落後,還是要費不少事。收麥前半個月就要用石磙碾壓一個廣場出來,大多都是幾家共用一個,我父親兄弟二人,自然也就和我大爺他們合夥。等到麥熟以後就用拖拉機辦聯合的那種把麥子割倒,全家老少齊動員再把放倒的麥子打成捆,最後用"三馬車”(農用三輪車)給拉到小廣場。有特別小的地塊半聯合進不去,就只能手拿鐮刀去收割了。大姐因為不小心用鐮刀碰到腳面了,傷疤至今猶在。

    麥子進到場裡就要鋪開晾曬,早晨鋪開中午最熱的時候碾壓,用”三馬車”後屁股拖著一個石磙,在麥稈上面轉圈碾壓,現在看來屬於比較原始的脫粒勞動。下午就要收麥稈,把脫粒好的麥子揚一揚去除雜質,然後聚攏起來用塑膠布蓋上。因為剛收的麥子水分大,還要再晾曬幾天才能裝袋放回家。這期間場裡是不能離人的,中午晚上都要有人看守,這些糧食可是家裡的全部家當,不能有半點閃失。

    那個時候回我們是有麥假的,就是在收麥的時候放假。現在回頭想來,那個時候可算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了。因為麥場不遠處有條小河,我們三五成群的就下河洗澡、摸魚,附近還有菜園可以摘點黃瓜西紅柿等等。一邊看糧食一邊遊玩,當然被父母發現下河洗澡是要捱揍的。現在回首一望,無盡嚮往與嘆息。

  • 4 # 淳二妹

    家鄉在四川瀘州,屬於丘陵地帶。小的時候家裡種了許多小麥,因為地形特徵不能使用收割機全靠人工。收小麥的時間在端午節之前,這時候天亮得比較早,爸媽大概在五點就出門開始收割,待太陽衝出一個頭了才回家吃早飯,吃完早飯爸爸拿著竹條和千擔再次出發收麥。我緊跟著媽媽到地裡幫忙,帶上一瓶薄荷葉泡水。因為我個頭偏小,也就只能當搬運工,把媽媽割好的小麥搬到爸爸的竹條上,然後就去追蝴蝶抓毛毛蟲了。偶爾會摘兩朵野菊花送給爸爸媽媽。因為不認真一直到現在用竹條捆小麥的收口都不會。小麥收完回家一般都會在院子裡圍成一個圓,這時爸爸就會在小麥中心開始摔小麥,舉起摔下一顆一顆小麥便從麥穗上落下。等待出大太陽的日子把摔出的麥子曬曬,放進嘴裡咬,聽到“卡崩”一聲,就是曬乾了。曬乾後媽媽便會背上一大揹簍到街上加工成麵粉,回家就會有饅頭,粑粑吃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權力的遊戲》爛尾,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