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在網上搜古詩詞的書籍發現大多是“兒童必備三百首”之類又重新勾起了我的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兒童背古詩”在當下教育中成了一樁順理成章的事?縱觀整個我瞭解的古詩詞類如“床前明月光”之類好理解的詩詞簡直少的可憐難道只有我兒時不懂“欲窮千里目”的意思?謝謝大家的回答,很多知友都同意背古詩,倒是和我的最初猜測相悖,我在童年背過很多唐詩,中學時期也很喜歡古詩。但我覺得讓孩子背古詩,師長至少應該給一些解讀,不然孩子背詩只是字韻的堆砌,即使好聽,多了孩子也會厭倦,即使記住了,也只是背過了一堆有序漢字,如果說為了“以後就明白了”,那麼,等到能理解了再背又有何妨,不是更合理嗎,把背詩換成讀童話故事不是更有教育意義嗎?
-
1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
2 # 何處天天芳香
古詩如古代文化的明珠,是智慧的結晶,是人生的參悟,是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古詩如瓊漿,古詩如美灑,儲久彌香。
少時對詩的感覺是字少卻內含豐富。覺得古人很聰明,很有智慧。雖然有時看不懂,甚至不能體會這首詩的精妙之處,但是就是覺得它美,覺得他高大上。不知不覺中就有想背誦詩的衝動,如想摘樹上甜果般渴望。寫作文時,因經歷少,有些內容與意境出自古詩。有時感覺寫了許多字卻詞不達意。用上一首詩,或是一句詩。就顯得文字精煉,內容豐潤且富有哲理。
隨著年歲增長,曾拜讀好幾本古詩詞欣賞,讓我在欣賞中成熟,體會了古詩的美。就想走進古詩的世界,與之親密接觸,穿越時空和偉大的古人心靈私語。聆聽智者的諄諄教誨,感悟古詩的博大深沉。由於對古詩的熱愛,彷彿古詩如影隨行,讓我受益良多。比如寫文章的時候,想要表達某種感情,某種意境,突然想到對應的詩。生活中沒有什麼比茅塞頓開更令人激動,更讓人受用。有時一句詩便能做到。
讀古詩,背古詩,可以開闊文學的視野,提高審美觀念,激發創作靈感。詩中的家國情懷如航行的燈塔,照耀著無數愛國志士,前趕後繼地投入報效國家的行列,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讓國家更加強大。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彷彿看見古人鑿壁偷光,懸樑苦讀的勤奮身影。“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不懂就問的求學態度至如今也是不老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愛國之情萬古流芳…
兒童是記憶力訓練最佳時期,在吟頌,朗讀中背誦,在背誦中體會詩之意,詩之情,詩之美。日積月累,智慧之珠,便會七彩流光。意境之闊,如想象的翅膀,博古通今,知天曉地,話說星際。靈感之源,如溪水匯入江海。提倡兒童背古詩詞,在古詩詞中陶冶情操,體會語言藝術,探尋人生智慧。
-
3 # 追劇追番看小說
即使還不懂詩中的意象和情感,古詩的韻律也有助於孩子學習語言文字,就像聲韻啟蒙一樣,朗朗上口。
況且小孩子真的完全不懂詩裡的意思嗎?他們或許不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思,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理解。
七八歲的時候,雨後田裡玩,有一片小水潭,當時我就特別得意地指著水潭說“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是那種我在現實裡找到了書裡寫的東西的那種得意。然後跟著小夥伴趴在那看什麼是“天光雲影”。
還有第一次聽到嗩吶的時候,我又記起一句“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聲價”,其實不一定字字還準確。
小朋友學這些有韻有律的詩詞的時候是很感興趣的,在生活裡看到相關的事物也會有自己的聯想。我未必記得自己是怎麼學會這些詩詞的,也或許有不少名篇已經遺忘了,也許初讀不識詩中意,但是小朋友看到自己學過的詩裡描寫事物而忍不住唸叨起來,那種初識世界的快樂我至今還記得。
-
4 # 錫錫媽育兒加油站
為什麼讓兒童背古詩?到底要不要提倡兒童背古詩?
要我回答,我會不假思索地表示贊同。
首先,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變得更聰明。由古至今,都說腦子是要經常用的,越轉動越靈活。這個轉動不光是解決問題,還應是對詞彙,對人文,對歷史的日漸豐富。
古詩詞難懂,不妨耐心地一一回答孩子的問題,又或者把它當成故事來講,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孩子背誦得更輕鬆更有趣味。
其次,培養孩子對語文的興趣,增強語感。喜歡閱讀的孩子,成績一般不會差到哪裡去去。同樣的,打小接觸古詩詞的孩子,一般也不抗拒閱讀,更是比一般孩子更有優勢。
為什麼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後作業會要求背誦課文?甚至要求默寫。除去應對考試,不正是出於同一目的?
最後。提倡背古詩詞,並不是放棄其他興趣愛好或者犧牲其他。
就好比孩子上學,學校會合理安排學習課程,有語文數學,也有音樂體育等等。背誦古詩詞也一樣,作為孩子的一項潛力訓練課程,這不應該是全部。
讀童話故事也好,做手工製作也罷,再者是遊戲娛樂。只要懂得用心,善用技巧,讓孩子在學中求樂,相信彼此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5 # 廣溶
應該提倡,前提是給孩子精選一些。
在我理解,主要是兩個方面:
1、語感的培養。
有人說,語文學習關鍵是兩句話:兩千字和兩萬字。
兩千字就是對經典作品的推敲、鑑賞,尤其是背誦。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它的美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領悟透徹。要把它印在腦子裡,融入骨血中。最起碼的作用,也會潛移默化形成語感。即使孩子小,對所背的詩不懂,但不代表對詩沒有感覺,沒有初步的鑑賞力。
我孩子今年一年級,疫情期間背了100首詩。每次出門時,都會無意吐露一句。比如看見公園柳樹垂拂,她會來一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放風箏,會想起高鼎的《春居》。這都只是面上的,那小小的內心深處潛滋暗長的對美的鑑賞,我確信它在,只是暫時在生根發芽,沒表現出來而已。
就像讀過很多書的孩子,不見得都能講述出來,可哪怕都是淺嘗輒止,一旦到用的時候,你會發現他驚人的見識。
所以,這世上很多東西不是都可以清楚計算得失的,最讓人恐懼的力量永遠是那看不見的量變。
2、興趣的培養和氣質、趣味的昇華
沒有什麼興趣是天生的。興趣都是苦盡甘來的。
當某一天,老師表揚你孩子對詩歌的爛熟時,她的自重感得到滿足;當某一天,孩子對爛熟的某首詩突然豁然開朗時,那種精煉含蓄的美更是深深印入心底。
興趣、趣味,不斷萌發、昇華,讀詩便成了一生的愛好和習慣。
腹有詩書氣自華,絕對不是虛言。那談吐,那舉止,那風度,跟肚裡沒有墨水的有天壤之別。
最好的教育,不是等需要的時候才去開啟。而是慢慢啟蒙,等興趣不自覺的建立起來,一切便自然而然了。
-
6 # 心語180711814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我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從兒童開始,背誦和學習古詩詞,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漢語言文化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散發璀璨光的便是唐詩宋詞楚歌,不僅僅讀來朗朗上口,身心俱爽,風格各異體裁形式表達方式的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優美,描寫事物的千變萬化,抒情敘事的獨到之處,憂國憂民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想象思維空間的無限美好……等等等等,更是讓投入其中學習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感受那份語言的魅力,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感受那份知識的力量,如鏗鏘鐵骨,支撐起生命的豪氣和一往無前;如痴如醉陶醉在詩詞描寫的境界中,如仙如夢,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遊,樂而忘返……
對於詩詞的魅力,早有解釋‘粗僧大布過生呀,腹有詩書氣自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熱愛詩詞,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光芒一樣讓你鶴立雞群魅力超群;對於領略詩詞的境界,詩人的描寫更是千古佳話‘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攀登知識的高峰一樣如此,當你站在用一頁頁詩詞堆砌的知識的高峰之上,你的胸襟可以裝進世界,你的眼界可以擴大無邊,你的思維敏捷聰慧你的思想永遠快樂;讀讀李白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讀讀杜甫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讀讀陶淵明的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讀讀岳飛的詩‘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讀讀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讀讀毛澤東的詩‘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讀讀魯迅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讀讀辛棄疾的詩‘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太多太多的古詩詞描寫了太多太多故事,激勵了太多太多的一代又一代人民;古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和文明是其他任何事物無法取代的,在熟悉閱讀背誦反覆吟誦牢記心頭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積累太多的知識,學習到無數的歷史地理人文科技,樹立起愛家愛人愛國愛天下的豪情壯志;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出口成章,談吐優雅,話題豐富,思維敏捷,我們字字珠璣,口吐蓮花,引經據典,我們自信快樂我們對生活充滿嚮往,我們永遠正能量滿滿我們身邊永遠有和自己同頻道的朋友陪伴……
快去學習古詩詞吧,帶著孩子一起學,讓孩子也儘早的投入其中,享受那份快樂!!
-
7 # 大同哈哈喬姥姥
自從央視從2016年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古詩詞熱潮,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化,這讓不少家長都動了讓自家孩子背古詩詞的念頭,兒童在背古詩詞的過程中能促進大腦發育,因為古詩詞本身就是具有韻律的,所以在朗讀背誦的過程就像是音樂對大腦刺激一樣,多數都是一知半解,多虧了韻腳,讓不懂事的小孩子也能對詩詞朗朗上口,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就是讓孩子撿拾中國文化中最璀璨的那顆珍珠,擦亮它,欣賞它,它會成為孩子走向遠方的從容底氣,成為孩子文化食糧,現在古詩詞已經成為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之一,語文考試中的必考專案,小孩雖然說理解能力還沒完全激發出來,但模仿和記憶已經很好了,如果這時大量朗讀和背誦古詩是很有益處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年教育部改革,中小學生教材大換血,尤其是古詩文的比例大幅度的提高,從這個改革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訊號,那就是國家將加大古詩詞的篇幅,從小多背古詩詞,可以培養孩子的母語感和韻律感,從古詩詞中找到真善美,從古詩詞中找到做人的道理!
-
8 # gjmmas
1、增強記憶力bai。有心理學家指出,du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zhi發展極快,到13 歲達到高峰。此後dao,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從小背誦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2、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 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 3、擴大知識面。學生所背古詩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有詩有詞、有歌有賦,能大量熟背經典詩文,可謂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 4、培養學習興趣。背誦古詩文經典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
9 # 嘉義爸爸日記
樓下已經有很多專業的回答了,相關理論上的內容,優缺點一大堆,咱不囉嗦,直接看療效。
過程:1、我小孩目前3週歲半多一點,接觸古詩大概一年左右。2、沒買書本類的教材,而是買了這個。邊聽邊學。3、目前這些基本會背,不會的也基本提醒下也差不多。其實只要家長肯去配合著引導,沒幾個小孩不會。
效果:某一天雨後帶他去半山玩,拾級而上的時候突然來了句: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確出乎我們的意料。當然,基於我們父母的知識儲備,偶爾也會引導他觸景生情的來一句學過的來描述當前的景象。
所以:一家長要引導,二家長自身要加強知識儲備,至少和他同步學,三從景象的古詩開始,別一股腦兒的背唐詩三百首,四和認字繪本結合,效果會更好,五等差不多能背出來的時候,可以開始講意境了,六自己多備課,創造條件的講古詩融入到自然景觀中。
-
10 # 然媽碎碎念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沉澱,包含著中國幾千年智慧的結晶!
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對於簡單易懂唐詩大量朗誦,形成基本的文字文章意識。還會增加閱讀面。
古典文學講究意境,可能孩子學習初期不太領會詩詞意思,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語文素養的提升,古詩詞的厚積薄發,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受益!
-
11 # 沉於古詩
我仔細讀了一下題主的問題,題主應該問的是:小孩應該在有理解能力的時候再來背古詩,而不是從小沒有理解能力的時候就開始背。
我先說我的回答:我認為小孩應該要從小背古詩。
有以下幾個理由:
1、小孩記憶好,能背得住。
小孩記憶好,這個是公認的。我和我的小孩(4歲)同時背李白的《古朗月行》,我背了差不多一週 (而且是特意背的),我小孩只用3天,而且只需要反覆在他無意的時候,放錄音,他自然就背會了。
所以讓小孩背古詩,也是有竅門的,不是要他硬背,而是要讓他無意之中吸收。在他玩的時候,睡覺之前,早上起床,我都會放古詩的錄音。小孩還沒有排斥感,我覺得挺好。
我以為,對古詩的興趣培養確實只能在小時候,等我們真的有足夠的理解能力的時候,你會發現古詩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遠遠沒有其他事更值得讓我們花時間。
我們回想,讀中學的時候,如果不是為了考試,誰會去背古詩,誰會去努力想理解古詩?更何況,那個時候的學業非常重,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古詩上。
到大學的時候,除了國學、漢語言學專業的學生之外,有誰願意花時間去背古詩?太多的誘惑,我們還是會覺得花時間去背古詩不值得。
到工作之後,成家之後,那就更不用說了,根本沒有多少精力。
這還不說,記憶力下降的影響,如果三天才能背一首詩,又有多少人才能堅持下去呢?
可以這樣說,現在絕大部多數對古詩感興趣的人,都是在小時候已經背了不少古詩。
等到某一個瞬間,你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理解這首詩了,就是這樣的過程,我經常會有,不知道你們是不是?
如果從小我沒有背住這首古詩,我會有這個理解的瞬間嗎?恐怕見到古詩都會很煩,哪裡還會去想,還會去理解?
我認為,人就應該從小背古詩,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興趣,才能為長大後的理解做好基礎。
-
12 # 佛系宅mutou
其實很多時候,中國人只是為了背古詩而背古詩,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或者說,只是因為要考才硬記了意思,根本不能體會那個意境。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應試教育,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很多時候只是考慮分數,或者就是為了給孩子以後多條路多個選擇。
舞蹈、武術、美術這些興趣班,還能讓孩子多個特長,說不定還能加分,古詩你再通曉也就是語文考試的時候多拿這麼一兩分,提前背是為了將來背的輕鬆點,至於什麼意思,家長自己都未必全懂。
除非以後國學在語文考試裡面的比分大大增加,不然除了真正喜歡的人,不用指望他們去理解背後是什麼。
至於說家長解不解讀,這得看孩子有沒有這個意識。認真點不是純粹只為了炫娃的家長,還是會在孩子提出問題之後去講解的。
我家沒怎麼背古詩,我教的是三字經和弟子規,想到了教一兩句,會大致講一下意思。古詩一首對孩子來說背背還是有點困難的,我也沒那個耐心和狠心非要他背出來。
-
13 # 淇蘭舒
作為一個古詩詞愛好者 ,覺得兒童有必要多接觸古詩詞 。原因有三:
1、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魁寶那些言簡意賅,又優美動人的文字,豐富了多少人的想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接觸古詩詞的同時,瞭解千古流傳下來的詩句,也可以瞭解作者的經歷,在什麼狀態下寫的詩,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歷史背景,短短的一首詩,裡面有那麼多有意思的內容,不接觸又怎麼會知道。
能在這個階段,記下一些精華,即便是一時不理解,等到一定年齡,再看這些詩,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 題西林壁 》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題西林壁》小時候背過,那時覺得平平無奇,內容很乏味,遠沒有李白的“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那樣生動有趣。
可就是這首《題西林壁》,是日後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首詩,它給人提供了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尤其是有了一些閱歷後,更是感受到多角度的看問題的重要性。
在童年能快樂的學習,不是每個家長所期望的嗎?對孩子來說,背也不過是多讀幾遍就記住了的,多啟發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快樂會更多。
-
14 # 智說智話
讓兒童背古詩、古文,並不是說非要兒童記住了哪些古文和哪些古詩,讓兒童背古文古詩是對兒童記憶能力的一種訓練。因為人的記憶是需要訓練的,人的記憶力也是有規律的,不斷的加強訓練,使大腦處於一種記憶的狀態之下,是大腦整體記憶的一種積極的反應。
同時老兒童背古詩和古文,也是訓練兒童對古詩、古文的一種語感,一種語言的節奏感和語言的美感,讓他在讀詩、讀古文中受到薰陶、受到影響。
當然兒童的大腦比較單純,他腦子裡面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多,一張白紙,寫啥是啥,所以他的記憶相對也是比較容易的,也是比較快的,當然他忘起來也快。
常忘常記,常記常忘。在經過無數次反覆,有些東西會在兒童的大腦裡形成固定記憶,到了一定的時候,那些形成固定的記憶就不容易忘記了。
兒童讀古詩文,別過多的強調,而應以他一種愉快的心情,邊玩邊記,邊玩邊學,在學中玩的記憶才是一種良好的記憶,這樣的學習既不會形成逆反心理,同時也有利於記憶習慣的養成。
-
15 # 千巖萬魚
古人云:“開卷有益”。無論是古文還是古詩,能流傳至今都是經典的,不朽的,有益的。就是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瑰寶!總之,多讀書是有好處的!記得臺灣有位教育學家提倡,兒童時期是人的一生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大腦儲存文字資訊量是非常驚人的,那些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就要從兒童時期開始接觸和誦讀,孩子雖然理解能力達不到,可能並不知道古詩文的意思,但只有讀的遍數足夠多,爛熟於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廣,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和頓悟。只要是你背到的積累到的,最後就變成自己的!背古詩和學習數理化是不同的,學習數理化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易到難,要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一步一步的來,背古詩你不需要由淺入深,也不需要去了解都深刻的含義和歷史背景,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兒童時期大量背誦古詩,在其以後學習人文地理歷史包括數理化的理解能力都是很明顯和幫助很大的。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拙見,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從背誦古詩文中受益一生!
-
16 # 晚自習讀書
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應該流淌著幾首美麗的詩。
背幾首優美的詩,在跳繩時,在踢毽子時,在跑步時,在閒聊時,順口流出,這是孩子美好的記憶,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美好的傳承。
所以,在孩童時,一定要背誦古詩。古詩可能不是高科技,能推進社會的發展;古詩也不是商品,能成為衣食住行的資料。可古詩是詩,它使人靈動,更詩人精神豐滿,讓每一箇中中國人懂得來自何處、去向何方。
兒童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背誦古詩,省心省力。可能有人說,孩子不懂,背它幹啥?其實我們都有經驗,背下的詩,如同吃下去的飯,營養已經長在身體裡了。遇到相同情景,自然而然會吟唱出來。
小時候因為家庭的原因,背了好多古詩。爺爺在一邊寫書法,我在一邊背。唐詩宋詞詩經都有,當時大多都不知道什麼意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什麼意思啊?“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作者在感慨什麼啊?一頭霧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就更不用說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我操,來了人為什麼不敢問啊?不懂……很多都是這樣,當然“鵝鵝鵝,曲頸向天歌”“魚戲蓮葉東西南北中”之類除外。多數都是一知半解,多虧了韻腳,讓不懂事的小孩子也能對詩詞朗朗上口。
幾千年的時間,成千上萬的文人墨客、市井小民,數不盡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人總是會死的,過去的人和事,美的不美的,都會消失掉嗎?
於是剩下了古蹟、文物、典籍、史書、書法,剩下了神話傳說,詩歌。
被歷史沉澱下來的美,總是有它的特別之處的。
詩中有大美:隨便找幾段,不用翻譯,只看字面,感受一下。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紅泥,綠酒,陰天,白雪。
酒是水做的,泥是火中的土,屋外是冷冷的天氣。“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真是絕啊!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
今宵勤把銀燭照,相逢猶恐是夢中。
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
今宵勤把銀燭照,相逢猶恐是夢中。
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孩子也有接觸美的權利。
當然要注意方法,方法不當,幾首下來,會讓孩子對幾行對仗工整的文字產生反感的,得不償失。
“我去,又要背啊!%>_<%”
引用知友的一句話“教育子女,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卻不能不盡心。任何簡單粗暴的方式,都不會是好方式。”
要循循善誘嘛。“爺爺在一邊寫書法,我在一邊背詩。”
被歷史沉澱下來的美,總有它的特別之處的。
這種薰陶 幾乎是終生受益的。
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我長大,有了自己獨自出行的能力之後,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距家數千裡之遙外的遠方。
有的時候真的只是為了一句總在大腦裡迴響的一句詩。
想看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冬天跑去哈爾濱
想看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跑去甘肅和新疆。
想看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跑去烏衣巷。
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跑去泰山。
想看看飛流直下三千尺,跑去九江。
…… …… ………… …… ……
每每到了一個地方,就會用卡片機拍點有意思的照片,以每個省的名字命名的資料夾裡全是有意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