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語說漫談
-
2 # 精彩的影視生活
唐朝最厲害的皇帝大多數人支援李世民,畢竟他是跟著李淵一起打天下的人,不但是對唐朝建立有大功,後來更是在被逼無奈之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把兩個強勢而且還聯手的皇子都給打了下去。後來文治武功更是征服了突厥、吐谷渾和高句麗,被尊為天可汗。而政治上唐太宗又精簡了許多機構,改良了三省六部,還治理出了有名的“貞觀之治”,第一名的位置幾乎無法動搖。
其他的一些皇帝雖然也有許多支持者,但是卻難以撼動唐太宗的地位。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史女皇,這在古代女子地位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個人物,她絕對算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的女人。不過武則天的功績較為平常,主要是將“貞觀之治”抓住沒丟,而且還對開元盛世做出了一定貢獻。支援武則天的人,更多的是支援她前無古人的創舉,但是她也只是比呂后、宣太后等人多邁半步。
除了這兩個熱門的人物,還有一些其他的皇帝,還有創造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剷除了把控朝政的韋皇后黨羽,但是後來的李隆基太安於開元盛世的現狀,導致安史之亂髮生,支援率並不高。還有平定了安史之亂、收復了兩京的唐代中李豫,但是他也因為吐蕃佔領過長安被染上了抹不去的汙點,雖然只有15天,又是被趁虛而入,最後用郭子儀收回了長安,但是卻始終抹不去這樣的汙點。
-
3 # 瘋癲行者看天下
毫無疑問,是唐太宗李世民。
對於自己的軍事才能,李世民也很自負,他曾對臣下說:“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
李世民之“能軍”,首先體現於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在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隋末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揮師向關中進軍,在霍邑遭到隋軍頑強抵禦。此時,秋雨連綿,軍中乏糧,李淵等有退兵之意。但李世民力排眾議,力主“鼓行而西”,主張“當先入咸陽,號令天下”,堅持了正確的戰略路線。這表現了李世民戰略家的遠見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李世民之“能軍”還體現於他打仗很講究戰略戰術,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切合實際的判斷,然後施以不同的戰術,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李世民曾對群臣說:“朕自興兵,每執金鼓必自指揮,習觀具陳即知強弱,常以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數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返擊之,無不潰。多用此而制勝,思得其理深也。”他又說:“夫用兵之道,見利速進,不利速退。”對於強大的敵人,李世民往往用“堅壁挫銳”“敵飢以持久弊之”之法,使敵人虛弱疲弊;待敵人虛弱疲弊之後,就採用“吾強對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返擊之”的戰術,打垮敵人;敵人潰散後,再“見利速進”,徹底消滅敵人。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在平定隴右割據勢力薛舉部的戰鬥之初,李世民深溝高壘不與薛舉決戰。因為薛舉軍隊懸軍深入,利於速戰,故李世民針對這種情況,採取以逸待勞、堅壁不戰的辦法。可是李世民突患瘧疾,便把軍事事務委於長史劉文靜等人。劉文靜未聽從李世民“深溝堅壁,以老其師”的命令,輕舉出兵,陳兵於高摭城西南,“恃眾不裝置”,結果遭到薛舉的突襲,唐軍大敗。高摭兵敗之後,李淵為了挽救局勢,於這年八月再次命李世民率領劉文靜等人進擊。九月初,李世民率諸軍向高摭,薛舉軍十餘萬拒之。薛舉子薛仁杲數次挑戰,李世民堅壁不出。諸將鹹請戰,李世民說:“我士卒新敗,銳氣猶少。賊以勝自驕,必輕敵好鬥,故且閉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後奮擊,可一戰而破,此萬全計也。”並且下令說:“敢言戰者斬!”於是兩軍相持六十餘日。十一月初,薛仁杲軍糧盡,將士離沮,於是李世民抓住戰機,發動了攻擊,獲得大勝,逼降薛仁杲。這次勝利,解除了來自西面的威脅,鞏固了唐在關中的統治。
在取得對劉武周的勝利後,唐統一全國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在討論發兵東征時,唐的謀臣武將中,“唯秦王請行,封倫贊成此計”,李世民竭力支援李淵的主張。發兵以後,唐軍猛攻洛陽,十餘日不克,將士疲弊思歸,總管劉弘基等請班師。李世民分析形勢,認為功在垂成,下令說:“敢言班師者斬!”儘管李淵“亦密敕世民使還”,但他還是說服了李淵,同意繼續攻打洛陽。接著竇建德將兵援助王世充,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二打一的局面。面對這種情況,李世民召集將佐商議。他駁斥了錯誤的意見,採納了正確的意見,進行了英明的戰略決策。對王世充,他指出其軍“兵摧食盡,上下離心,不煩力攻,可以坐克”。對竇建德,他認為只要唐軍入據武牢,就可扼其咽喉。這樣,“彼若冒險爭鋒,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到時“城破兵強,氣勢自信,一舉兩克”。他指出戰爭的關鍵是入據武牢。因此,李世民留李元吉等圍困洛陽,自帶驍勇3500名急趨虎牢。這時,竇建德佈置全軍“自板渚(今汜水鎮北)出牛口(汜水鎮東北)置陣,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屬鵲山(在汜水南),亙二十里,鼓行而進”。李世民登高對敵陣觀察後,對諸將說:“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紀律,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陣久卒飢,勢將自退。追而擊之,無不克者。與公等約,甫過日中,必破之矣!”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士卒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欲退”。這時,李世民抓住戰機,率輕騎先行出發,使大軍隨後跟上,東涉汜水,直逼竇建德陣。竇軍大敗,竇建德被俘。此戰李世民通過對竇建德軍的探察,發現他們是無紀律,有輕我心,因此按甲不出,待其勇氣自衰,陣久卒飢,勢將自退時,再追而擊之,結果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竇建德兵敗後,王世充也因勢孤援絕而降。
《舊唐書》和《新唐書》同時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李密作為瓦崗軍的領袖,身經百戰,攻無不克,一向頗為自負,降唐後奉李淵的命令去犒賞三軍,見到李世民後,不敢仰視,私下對殷開山說:“這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啊!”由此可見李世民有“胸有百萬雄兵”的不凡氣宇。明代著名軍事家劉基,也曾在其所著兵書中以李世民指揮的戰役作為戰例,來闡述他的軍事見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李世民精於韜略,戰功蓋世,無愧於毛澤東對他的“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之美評。
-
4 # 線上看吃瓜
個人覺得當屬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為“天可汗”。 李世民聰明果斷善於用兵,為唐朝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登基後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
5 # 細嗅薔薇6981
當然是唐太宗。大唐開基建業的過程中,大部份戰役由唐太宗指揮。正因為軍功赫赫,皇父和太子都感受到了巨大壓力。玄武門之變最終爆發,與此有很大關係。大唐太宗之後的皇帝們大都是守成令主,軍事能力和武藝都沒有特別岀色。
-
6 # 百家史
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開始,歷朝歷代皇帝大部分都不用上戰場。在唐朝歷史上,親自開疆拓土、披掛上陣的,想來想去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一。因此,李世民經常征戰四方,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消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使中原之地盡歸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 圖片來自於網路
綜上所述,唐朝能最終統一天下完全得益於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推崇備至。
結語,在眾多的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中。個人認為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評價最高,毛主席說李世民是:“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話不可謂不高,謝謝大家!
-
7 # 致閱歷史
唐代最能打的皇帝是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出自隴西成紀,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竇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順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晉陽起兵與唐朝建立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李淵又遷任太原郡留守。同年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勸諫父親起兵反隋,接著打著回隋天子的旗號,正式開始於晉陽縣起兵,並且得到李氏宗族、姻親的響應,是為晉陽起兵。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李淵誅殺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劉文靜出使東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援,派李建成、李世民奪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進兵大興城(長安)。李淵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從龍門渡黃河,開永豐倉賑濟百姓。關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響應。
十一月,李淵攻克大興,以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定都大興,易名長安,唐朝建立。攻克隋大興城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后,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
統一中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最終統一中國。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果(薛舉之子),平定祖宗之地。
其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消滅北方地方軍閥。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消除河北、河南的地方勢力。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武德四年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與即位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為唐高祖,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高祖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高祖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同時,高祖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世民曾在李建成東宮飲酒,吐血數升,懷疑李建成下毒。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李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高祖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訴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城宮城的北門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此後高祖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而建成、元吉則被宣佈為作亂者,諸子則遭誅殺並從宗籍中除名。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高祖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當年十月,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李元吉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貞觀。642年,追復李建成為隱太子,李元吉為巢剌王,並將皇子李福過繼李建成為嗣(後來另一皇子李明也在唐高宗年間被出繼李元吉為嗣)。
滅東突厥與薛延陀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卻擴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為避免新恢復的東突厥站穩腳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為保住東突厥,李世勣在641年進攻薛延陀,並取得了勝利。但是644年,趁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雲州。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鐵勒等部落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僕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
8 # 文史趣評
引用偉大軍事家毛澤東的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他認為古代皇帝帶兵打仗的冠軍是李世民,亞軍則是朱元璋。
在唐代,選擇就更簡單了,唐太宗李世民唄。
附錄評價出處:
毛澤東喜讀古書,對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智囊》一書愛不釋手,多次閱讀,並在上面圈點了不少地方。《智囊》在記述孫臏“駟馬之法”處有一按語:唐太宗嘗言:“‘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過數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而擊之,無不潰敗。’蓋用孫子之術也。”
毛澤東讀此按語後評點道:“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毛澤東晚年還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一再流露對李世民能征善戰的讚賞,對李世民褒揚有加。
-
9 # 妖呀妖
大唐盛世的締造者和毀滅者 在位時期(開元盛世)中國的軍事實力最強 文化和藝術達到頂峰 連日本也俯首稱臣 可是後期(天寶年間)荒淫無道(大概因為美女楊玉環)政治腐敗 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唐朝由盛轉衰
唐朝建立後,開國皇帝李淵不便御駕親征,皇太子李建成也要留守京城協助處理朝政。這樣一來,率軍南北征戰,領導指揮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的重擔,自然就落到20歲的秦王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派大將屈突通率領步兵5000人,渡過谷水衝擊對方,並且約定遇到敵軍後就舉烽火為號。見到前方煙起,李世民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南下,殺入敵陣。
唐高宗,他接了李世民的班,沒有辜負貞觀之治的錦繡河山;他和武則天同心協力,給開元盛世開了個好頭。可他卻少為人知,委委屈屈地蹲在歷史的角落裡
下面是唐代皇帝列表
1、李淵(618-626)
2、李世民(626-649)
3、李治(649-683)
4、李顯(684年,不足一年)
5、李旦(684-690)
6、武則天(690年—705年)
7、李顯(705-710)
8、李重茂(710,在位17天)
9、李旦(710-712)
10、李隆基(712-756)
11、李亨(756-762)
12、李豫(762-779)
13、李適(779-805)
14、李誦(805,不足一年)
15、李純(805-820)
16、李恆(820-824)
17、李湛(824-826)
18、李昂(826-840)
19、李炎(840-846)
20、李忱(846-859)
21、李漼(859-873)
22、李儇(874-888)
23、李熅(886-887)
24、李曄(888-904)
25、李裕(900-901,51天)
26、李柷(904-907)
-
10 # a趙佔華
答:唐太宗,李世民。其理論根據,事實是:唐太宗李世民(599一649)是高祖李淵的次子,在太原起兵到全國統一的過程中,重點體現一個【打】字!他純屬馬上揮刀皇帝。公元626元(武德九年)6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他的兄長,太子李建成。當年8月,李淵傳位給他,是為太宗,年號貞觀。縱觀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他從18歲帶兵打仗,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同以往的各朝軍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他實行為(寓兵於農)的府兵制度。被後人總結為:天下能打仗的英雄,入吾彀中矣。他把部下還有前朝的舊將,農民起義的將領全部為我所用。他甚至還提拔奴僕出身的人為大將,如:錢九隴,馬三寶等。有了雄厚的軍事力量,對掌握天下做皇帝至關重要,因為:槍桿裡面出政權!下面把他奪取政權坐天下的幾次打的漂亮仗,掐頭去尾,簡明扼要地敘述一下。一,武德4年(621)五月初一,李世民率部渡過黃河,以戰馬千匹在河中沙洲放牧,誘使夏軍出擊。次日,夏軍果然傾巢而出。李世民帶領眾將,採取分割合圍,一鼓作氣,把看事不好倉忙逃跑的敵軍,一氣追了30多裡。斬首3千多人!隨後,李世民乘勝追擊,敵軍走投無路,餘部2千多人全部投降!此役,窺一斑,可見全豹。李世民馳騁疆場,是多麼能打啊...!!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最先想到的就是最能打如何理解?是比較個人武力值,就像秦武王舉鼎那般比拼個人能力,還是論帶兵打仗的能力,在小編看來,這裡說的應該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誰最強,而這個答案呼之欲出,不要說唐朝的皇帝中間,就是古代所有帝王中比拼帶兵打仗能力的話,他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而這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李世民統一之路,主要統兵參與四場大戰,其一就是統兵擊敗薛舉、薛仁杲父子,剷除了唐朝西邊的威脅,根據史書記載:武德元年七月,薛舉寇涇州,太宗率眾討之,不利而旋。九月,薛舉死,其子仁杲嗣立。太宗又為元帥以擊仁杲,相持於折墌城,深溝高壘者六十餘日。賊眾十餘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太宗按甲以挫之。也就是說李世民初次討伐薛舉失敗,後面薛舉病逝薛仁杲繼位,李世民採取深溝高壘據守,面對挑戰李世民堅守不出,等到敵人士氣衰落,李世民在淺水原示敵以弱,最終大敗西秦軍隊,徹底消滅了薛舉父子的西秦割據勢力,戰後李世民拜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鎮長春宮,關東兵馬並受節度。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