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梨棗果凍

    孔子的事情大家都瞭解,就不在贅述了。

    宋朝神宗年間,具體是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尚書省牒•封孟子為鄒國公敕》,孟子被敕封為鄒國公;

    其實孟子在元朝至順元年才被加封為"亞聖公",後世(也就是明朝嘉靖九年)才稱其為"亞聖"。在儒家常常有孔孟的說法,其地位僅次於孔子。

    至於其後人,有記錄記載明朝景泰年間(1451年),孟子後裔55世孫才被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主奉祀事 。

    一直到民國年間,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後來就跟衍聖公一樣去了臺灣,仍然世襲亞聖亞聖奉祀官

  • 2 # 純鈞LHGR

    孟子的後代,沒有皇封的世襲稱號,被封過閒職,但是不像孔子後代一樣顯赫,待遇天差地別。

    北宋時,孟子的兒子曾被追封為“新泰伯”。後來一直到明朝,55世孫孟希文才被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襲至第72世孫孟慶恆時,改為“亞聖奉祀官”。

    五經博士是八品官,不是貴族,更談不到爵位。孔子後代世襲了國公,列文班之首、紫禁城騎馬、御道上行走,孟子後代世襲了……科長。

    我認為,這可能跟孟子的個人情況有關。

    孟子雖然也是個思想家,成就也很高,但是孟子的思想與孔子相比,是不太一樣的。

    他的政治傾向更為維護下層,而輕視權威,這是封建統治者嘴上可以說,但實際上絕不可能願意做的事。

    還有,孟子所維護的下層,並非百姓,而是地位比君主低的官僚地主階級。如《孟子·滕文公上》 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記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如《周禮·地官·小司徒 》載 :“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

    這個“井田制”是孟子主張的代表作之一。它相當於既坑了君主又坑了百姓,得利的是中層分子。這種模式,等於是在培植君主以外的勢力,而封建統治者最為忌諱的就是其他勢力的崛起。有此一樁,孟子的其他論調也受到影響,並不太被重視和推崇。

    也就是說,封建統治者雖然承認孟子的學術地位,但是對他的政治思想是比較排斥的。封賜世襲爵位,就等於承認了孟子的所有觀點。既然這樣,封建統治者又怎麼可能願意給孟子的後代封賜世襲爵位呢?

    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孟子所謂的“民”並不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孟子所處的是奴隸制社會,奴隸和最貧苦的大眾,別說“民”,連“人”都算不上。孟子所說的“民”,是中產階級,跟現代泛指的民眾完全不一樣。因此,別以為孟子會在乎勞苦大眾那麼高尚。

    另外,孟子的一生雖然以私人講學為主,但並不是完全沒人任用過孟子,他也曾在很多諸侯國為官效力。但是孟子可能真的是官運不濟,在歷史記載中,他一共輾轉了大小23個國家,一個國家不能容留他,大概是那國家的君主思想有問題;兩個國家不能容留他,或許是那國家的環境制度太惡劣;三個國家不能容留他,可能是政治前途不明朗……到底是孟子的思想太過分,君主們不肯革新變法呢?還是……?

    23個國家呀,這恐怕不單單是國家有問題吧?

    “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對於這位聖賢,真的不好說什麼。

    我想,那些已經消失的言論,大概就是孟子的後代得不到跟孔子後代同樣待遇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的寶寶總是招蚊子,別人孩子不被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