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不得人心眾叛親離,吳三桂的失敗是註定的。可以這樣說,吳三桂他沒有準備反,他就準備當走狗,當漢奸到死,他最理想是在雲桂當土皇帝,相當於地方割據一樣。但是康熙皇帝肯定不願意這樣,所以康熙乾脆逼反了他,所以他造反是非常倉促。

    它是以整個大西南為核心,然後攻擊康熙,不過很可惜,三蕃的其他兩方很快的被搞定了。這樣等於說舉全國之力壓整個西南,這一種情況比劉備當年處境還要惡劣。所以焉能不敗。劉備當時還有諸葛亮,還有關羽,張飛一系列名將。

    他得不到漢族的幫助,因為他親自弄死了明朝的皇帝,雖然他弄了一個朱三太子,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擺明了就是個忽悠,最後他乾脆自己稱帝,偽裝都不願意了。所以,倒行逆施的漢奸怎麼可能成功?

  • 2 # 磐石222523506

    第一,清朝剛剛平定天下,百姓渴望和平,不想烽煙再起,這樣會破會發展,影響生活,違背了民心,可以說,百姓不願意。

    第二,既然反叛了,就應該把握戰場優勢,攻入北京,而不是在劃江而治,偏據一隅,給康熙以充足的準備時間,排程空間。所謂“兵貴神速”。

    第三,吳三桂對待明朝的後代不好,跑到了緬甸,竟然抓了起來。畢竟,崇禎也是對你有恩的人。你就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他的後代嗎。

    第四,康熙是個聖君,臨危不亂,排程有方,而且是以全國的力量對抗地方,打不過你,就想辦法拖垮你。

  • 3 # 怪人童心

    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樣他都不佔。

    想想三國中諸葛亮隆中對,對劉備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主公可占人和。

    吳三桂在康熙十二年,降而復叛,那時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平穩,他卻以“反清復明”大動干戈,讓老百姓又飽受戰爭之苦,此不佔天時。

    吳三桂雲南起兵水路並進,但是南方比北方海拔低,所以吳三桂出兵作戰屬於仰攻,更不利於水軍前進,此不佔地利。

    康熙年間百姓生活富裕,國泰民安,雖然統治者是外族人,但是百姓能吃飽飯,住上暖屋,不用顛沛流離。康熙在民間的威望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康熙本人也上拜孔聖,下拜黎民,所以民心所向也是必然。反觀吳三桂,為了私利,大動刀兵,讓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所以沒人願意跟他拼命,此不佔人和。

    吳三桂有此“三不”,失敗是必然。

  • 4 # 文軒春秋

    1 吳三桂是反清的中堅力量,此外還有耿精忠,尚之信,臺灣的鄭經。但是這些人都是首鼠兩端,只想趁機撈好處。朝廷看出奧秘,邊打邊拉攏,分化對手。削弱叛亂實力。吳三桂造反鼎盛時期打了小半壁江山,但是和三藩無法齊心,造反期間還盤算著吞盟友的地盤。

    2吳三桂不年輕,沒能夠迅速獲勝,後繼者又太水。

    3 吳三桂絞死了明帝,再起來造反就有點出師無名了。如果沒有絞死明帝,威望應該會更高,當時清朝畢竟還沒有穩固根基。振臂一揮,響應者如雲。

    4民間厭惡戰爭,地理劣勢,財力薄弱,物產貧瘠,清朝戰力強盛。與大清刀槍相見實在是無奈之舉。康熙撤藩令吳三桂心驚膽戰,朝不保夕,與復明無關,更無關天下蒼生。

    5湖南地理位置戰略意義遠遠不如湖北。如果佔領了湖北再順水而下,清朝的賦稅重地江南地區就成了吳三桂的囊中之物。但是他佔領湖南後,就沿江佈防,沒有再北進。清朝看出了破綻,調整部署,把吳三桂叛軍牢牢釘在湖南境內。吳三桂想要和清朝劃江而治。就應當沿江而下,趁著早期還有水軍時奪取南京,佔領江浙富裕之地,切斷漕運,這樣吳三桂才能由弱變強,有資本和清朝分庭對抗,討價還價。求關注點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焦是鏡頭問題還是相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