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性別不同,還是年齡不同,很大一部分觀眾喜歡看諜戰劇,這當然得益於諜戰劇獨到的觀賞性和特殊魅力。那麼,諜戰劇的魅力在哪裡?更具體地說,同是名角主演,故事情節相似,《面具》和《脫身》為何顯現出截然不同的收視效果?
先需要說明,諜戰劇的魅力到底在哪裡?諜戰劇的魅力主要有兩點:一是“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工匠精神,在規定的時間與限定的空間裡,將敘事最大限度地精細化。諜戰劇就像猜謎遊戲,謎面越複雜才越有挑戰性,也越能夠吸引人。二是故事被掩蓋在日常生活的面具之下,在潛伏中完成抗戰救國的壯舉。所以其中包含著大量日常生活的描摹,這種隱藏在平靜下的極度緊張,表現力比單純的打打殺殺更加豐富。一般來說,諜戰劇節奏會比較快,讓人喘不過氣來。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在情節的複雜度上下功夫,兼具快節奏和來回翻轉的戲劇性,給觀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在看過《潛伏》《懸崖》《風箏》等高水準諜戰劇後,又歷經多年的同題材高度重複的狂轟濫炸,諜戰劇愛好者已經很難再被普通水平的劇作忽悠。
諜戰劇《面具》,製作班底沒那麼星光熠熠,但有擅長諜戰題材的編劇王小槍執筆,又有祖峰、侯勇、梅婷、杜志國、於明加等一眾演技派願意花工夫磨戲,才維持了較高的水準。
《面具》劇本有一個好故事的底子,潛伏十年的敵特突然被喚醒,要求他拋妻棄子重拾特務身份,陰差陽錯離開的時間被延長至一個月,但敵特的生活卻開始展開。雙重身份的矛盾,需要突然轉變的人物狀態,以及倒計時的緊迫感,30天的規定時間像極了電影裡“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法則,因為特殊的規定而使得敘事的節奏、劇情的分佈都變得極具張力。
曾在《潛伏》中飾演敵特李涯、在《北平無戰事》中飾演地下黨崔中石的祖峰,也在《面具》中貢獻了恰到好處的演技。小人物的煙火氣和特務的內斂機智,祖峰展示了人物在不同身份的無縫切換,並在準確的眼神、動作與對手戲中,把這個潛伏十年的情報人員塑造得真實可信。
這也是《面具》一開始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最大動力,畢竟現在的電視熒屏,想要看到準確、舒服而不是那種“你看我在用力演戲”的演技,也是一種稀缺的體驗。諜戰劇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無法忽視的情感元素。而由陳坤、萬茜主演的諜戰劇《脫身》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故事的單調,又夾雜了其他型別的劇集特點,整個劇集《脫身》不知道在講什麼故事,似乎就是在看幾個主要演員的表演。所以,很多觀眾看完《脫身》第一集就果斷棄劇。諜戰除了扣人心絃的戰鬥之外,還要容納一定的情感空間。所以,除了嚴密的邏輯支撐、智力的投入,還需要諜戰劇一定的抒情性,作為情節緊張之餘的一種情感慰藉。在這方面主角人設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不是一個適合戰鬥的人,反而他身上日常生活的特性特別強大,極大豐富了諜戰劇的表現力。
比如《麻雀》,李易峰飾演的陳深並不是一個適合戰鬥的人,但是,他身上特有的氣質,以及圍繞他一個又一個同志犧牲了,各種矛盾和情感糾葛在陳深這裡集中,這大大提高了諜戰劇的表現力,也讓諜戰劇具有了濃厚的情感特色。尤其是諜戰劇故事所流露的某種詩性元素,給故事帶來了比較舒緩的節奏,這種變奏恰恰又是諜戰劇的另一種魅力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面具》《諜戰深海之驚蟄》獨特的情節安排,一會兒顯得緊張,一會兒又有舒緩的情調,而《脫身》自始至終都讓人感覺情節疲沓,提不起觀看的興趣。由《面具》《脫身》的成功與失敗來說,我們應該看清楚一些東西!
無論是性別不同,還是年齡不同,很大一部分觀眾喜歡看諜戰劇,這當然得益於諜戰劇獨到的觀賞性和特殊魅力。那麼,諜戰劇的魅力在哪裡?更具體地說,同是名角主演,故事情節相似,《面具》和《脫身》為何顯現出截然不同的收視效果?
先需要說明,諜戰劇的魅力到底在哪裡?諜戰劇的魅力主要有兩點:一是“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工匠精神,在規定的時間與限定的空間裡,將敘事最大限度地精細化。諜戰劇就像猜謎遊戲,謎面越複雜才越有挑戰性,也越能夠吸引人。二是故事被掩蓋在日常生活的面具之下,在潛伏中完成抗戰救國的壯舉。所以其中包含著大量日常生活的描摹,這種隱藏在平靜下的極度緊張,表現力比單純的打打殺殺更加豐富。一般來說,諜戰劇節奏會比較快,讓人喘不過氣來。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在情節的複雜度上下功夫,兼具快節奏和來回翻轉的戲劇性,給觀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在看過《潛伏》《懸崖》《風箏》等高水準諜戰劇後,又歷經多年的同題材高度重複的狂轟濫炸,諜戰劇愛好者已經很難再被普通水平的劇作忽悠。
諜戰劇《面具》,製作班底沒那麼星光熠熠,但有擅長諜戰題材的編劇王小槍執筆,又有祖峰、侯勇、梅婷、杜志國、於明加等一眾演技派願意花工夫磨戲,才維持了較高的水準。
《面具》劇本有一個好故事的底子,潛伏十年的敵特突然被喚醒,要求他拋妻棄子重拾特務身份,陰差陽錯離開的時間被延長至一個月,但敵特的生活卻開始展開。雙重身份的矛盾,需要突然轉變的人物狀態,以及倒計時的緊迫感,30天的規定時間像極了電影裡“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法則,因為特殊的規定而使得敘事的節奏、劇情的分佈都變得極具張力。
曾在《潛伏》中飾演敵特李涯、在《北平無戰事》中飾演地下黨崔中石的祖峰,也在《面具》中貢獻了恰到好處的演技。小人物的煙火氣和特務的內斂機智,祖峰展示了人物在不同身份的無縫切換,並在準確的眼神、動作與對手戲中,把這個潛伏十年的情報人員塑造得真實可信。
這也是《面具》一開始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最大動力,畢竟現在的電視熒屏,想要看到準確、舒服而不是那種“你看我在用力演戲”的演技,也是一種稀缺的體驗。諜戰劇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無法忽視的情感元素。而由陳坤、萬茜主演的諜戰劇《脫身》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故事的單調,又夾雜了其他型別的劇集特點,整個劇集《脫身》不知道在講什麼故事,似乎就是在看幾個主要演員的表演。所以,很多觀眾看完《脫身》第一集就果斷棄劇。諜戰除了扣人心絃的戰鬥之外,還要容納一定的情感空間。所以,除了嚴密的邏輯支撐、智力的投入,還需要諜戰劇一定的抒情性,作為情節緊張之餘的一種情感慰藉。在這方面主角人設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不是一個適合戰鬥的人,反而他身上日常生活的特性特別強大,極大豐富了諜戰劇的表現力。
比如《麻雀》,李易峰飾演的陳深並不是一個適合戰鬥的人,但是,他身上特有的氣質,以及圍繞他一個又一個同志犧牲了,各種矛盾和情感糾葛在陳深這裡集中,這大大提高了諜戰劇的表現力,也讓諜戰劇具有了濃厚的情感特色。尤其是諜戰劇故事所流露的某種詩性元素,給故事帶來了比較舒緩的節奏,這種變奏恰恰又是諜戰劇的另一種魅力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面具》《諜戰深海之驚蟄》獨特的情節安排,一會兒顯得緊張,一會兒又有舒緩的情調,而《脫身》自始至終都讓人感覺情節疲沓,提不起觀看的興趣。由《面具》《脫身》的成功與失敗來說,我們應該看清楚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