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投機克
-
2 # DEMO波波
那是因為你知道的東西還不夠高階,你理解的東西太淺顯,所以就導致你的興趣不高,應該給點時間給點耐心,慢慢的深入的去學習。
因為你所理解的東西未必你自己做得到,嘗試把你理解的東西彈奏出來,看看能不能找到共鳴點。
樂器這個東西理解跟是否能做得到是兩回事,既然你說的那麼有信心,你嘗試一下即興演奏。
-
3 # LoveVV474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從心底裡就不感興趣才會這樣,不知道怎麼彈的時候有興趣,是因為好奇,人都有好奇心,很正常,知道了怎麼彈就沒興趣了,是因為你就是不喜歡而已,那就換個東西喜歡,不用強求自己。
-
4 # 水木鋼琴drm
練習鋼琴要保持興趣堅持到最後,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鋼琴教師,我認為要用健康科學的辦法幫助學生們保留興趣,比如:多鼓勵少批評;定期舉辦音樂會;曲目搭配多樣化等等,同時我也想就幾點常見的問題說說我的見解:
首先 三天練不熟很正常
孩子們練了一天,第二天發現忘了,第三仍然不熟練這種現象特別正常,專業的學習也是如此,只要是學新曲子的前三天大家無論水平高低都是一樣的,所以家長朋友們需要了解這點,也要把這點告訴自己的孩子,一般情況下第四天會感覺進步了一大截。有了這個認知,可以幫助孩子們緩解急躁引起的厭學。
第二 練琴時間不宜太久
練習鋼琴應該是精緻的富有創造力的腦力勞動,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體力勞動”。所以,練習時間的長短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勤奮是一個前提,不練是肯定不行的,但是練的太多而無效也是不可取的。每天制定一些計劃,都要練什麼,怎麼練,目標是什麼,音樂是什麼樣的,應該怎樣表現等等,圍繞這些展開合理的訓練,而且要練琴之餘,適當的休息,調整一下,再開始。雖然做起來很難,畢竟孩子們很會藉機偷懶,但我只想表明我的觀點:練琴的時間長短並沒有那麼重要,要聰明,要高效,是最幸福的練琴模式。
第三 不應該半年只學個別高難曲目
有些老師為了讓孩子比賽出成績,會選擇讓學生練習某一首或兩首難度大的曲目來拿高分,學習週期從四個月到半年不等,這樣的學法是不科學的,技術上是會有所提高,但實際上基礎還是空架子,沒有循序漸進的學習,一味的拔高是不可取的。健康的模式應該偏向於每週都學新曲子,並適合自己的難度,每年有一到兩次學習難度大的曲目,進行比賽或演出,週期不應該多於三個月。
第四 酌情訓練手指
訓練手指,就是我們常認為的類似哈農的“基本功”,其實不必彈太多也不必彈很多年這樣的枯燥練習,因為這樣的練習不太動腦,只是一味的把手型放好,抬手指擊鍵,訓練一多便“破壞”了聽覺,聽覺上得不到“美”的享受,便會產生厭煩的感覺。 我在教學中對哈農、施密特等型別的手指訓練使用極少,只針對初學者有一個簡單短暫的訓練後,就會過渡到音階和琶音的訓練。音階和琶音會大量出現在今後彈奏的曲目之中,孩子們必須掌握每個調式的升降記號,音階轉指指法,琶音轉指指法,並且要記在腦子裡,這樣的訓練是需要動腦子的,需要下功夫去記的,也是真正伴隨多年的基本功。
回覆列表
樂器這玩意和學外語一個道理,聽著就那樣,聽懂了很興奮,學的時候很無聊,會交流了就想學,能彈曲子了就像彈下一個曲子,彈會自己喜歡的曲子了就很興奮,很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