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春龍

    一個人的努力,如果丟掉了良知,就會損人利已或利已損人,因此,丟掉良知的努力是不值得讚賞的,這樣的努力,下的力越大,對社會和他人的危害就越厲害。如果讚賞了這種努力,就是對善的抵制和對惡的縱容。

  • 2 # 姑且慕容

    沒有良知,這個人還談什麼對社會的貢獻?試想,汪精衛缺乏文采?還是長得不帥?但他卻是漢奸,因為喪失了基本的東西。秦儈文彩飛揚,書法稱奇,可他終究是揹負千載罵名。由此可見,良知是根基,沒有根基就沒有發展。

  • 3 # ycl春雷

    如果一個人丟掉了良知,這樣的人不應該被讚頌。

    辭典簡編版中這樣定義良知:與生俱來能判斷是非善惡的智慧。

    從中可以看出,良知的重要性,是我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智慧,如果我們連判斷是否的本能都丟掉了,那如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呢?

    良知是一種羞恥心,是行為準則的底線,是和諧社會的先覺條件。

    沒有良知,一個人走不長遠;

    沒有良知,一個家庭無法和睦;

    沒有良知,一個國家很難有凝聚力!

  • 4 # 52youaremyeyes

    所謂良知,就是天生的智慧和道德觀念。良知的概念出自孟子: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這個善就是良知。所以人生下來本就是善的,但往往會被周圍的環境所改變,從而失去良知。

    以吳三桂為例,他17歲冒死救父,在洪承疇叛清後執掌關寧鐵騎,曾是忠臣孝子的典範。

    但隨著上司洪承疇和舅舅祖大壽的接連叛清,吳三桂的思想開始轉變。

    公元1644年,當李自成圍攻北京城之時,吳三桂在從山海關到北京勤王的路上行動遲緩,他在猶豫,在等待李自成和崇禎之戰的結果。

    最終,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吳三桂投降。

    可是,吳三桂在第二次從山海關到北京的路上,聽說李自成仍在追贓抄家,他看不到投降之後成為李自成“大順”朝開國功臣的希望,於是決定回師山海關。

    李自成大怒,出兵山海關,吳三桂不敵,生死存亡之際,他決定邀多爾袞入關參戰,多爾袞的條件是“剃髮易服”,吳三桂接受了,從此吳三桂再無回頭之路。

    一切都是為了活著,為了活著有錯嗎?從個人來說似乎可以理解,但我們生而為人,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同時還是一個集體、一個社會的一員。如果一個人位高權重,其必然需要承擔更重大的責任。

    對於華人來說,忠孝便是良知,為了活著而失去良知,必將遺臭萬年。吳三桂從忠臣孝子到一生三叛,本質上來說就是失去了良知,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降清。

    吳三桂一生的悲劇,其實在當年回師勤王路上猶豫時,便已註定。

    失去了良知的吳三桂,後來確實戰功卓著,位列平西王,割據西南。然而,吳三桂在昆明親自殺死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的做法,使康熙帝不寒而慄,遂決定強力削藩。

    之後,吳三桂再叛。從此,不管是明還是清,都沒有了吳三桂的立足之地。

    吳三桂曾努力的活著,可是,丟掉了良知的吳三桂能力再強,也不能被稱頌。

  • 5 # 小曉濤愛剪輯

    假如一個人沒有了良知,那他的生活將不會有任何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沒有了良知,他永遠都不會交到真心的朋友,在遇到困難時也沒有人會站出來幫助他,反而會遭到別人的歧視和唾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境貧窮的學生到底該不該申請貧困生?該如何勸解父母,改變父母的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