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見你傾心
-
2 # 老鍾58292
以前放鞭炮是春節期間一大習俗,表達了春節的快樂氣氛。
持別是年三十夜十二點時段,是迎新年的鞭炮聲高潮,家家戶戶都會放。
年初五大清早放鞭炮,家家戶戶迎財神。
幾年前開始上海外環線以內禁止放鞭炮,說是防止火災的發生。
從此以後,上海內環線以內就沒有人放鞭炮,聽不到鞭炮聲,靜靜地迎春,悶聲大發財。
放鞭炮的習俗從此消失了。
-
3 # 劉江平
迎春第一件事應該是鞭炮了,但是現在為了環保禁止了,其次是一家人守夜,現在好像也沒有守通宵了,還有講吉利的話,現在好像沒那麼注意了。現在過年應該是除了手機就是牌了.......
-
4 # 鴻儒白丁123
北方拜年磕頭禮。傳統拜年方式,逐漸在人口遷徙,南北文化交融,歷史更迭發展中,逐漸消失。尤其是北方,對長輩長者磕頭拜年表示尊敬的方式,逐漸被不痛不癢的“過年好”“新年快樂”等問候替代。當然,敬重在心,不在事,但華人歷來表達感情的方式上都跟西方差異巨大,這是我們的文化沉澱,需要我們傳承。
-
5 # 半島塵客
過春節是華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些豐富多彩的習俗,也讓春節過得有聲有色,年味十足。像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團圓守夜、吃年夜飯、穿新衣服、拜年、壓歲錢等,好多好多的習俗,把春節渲染的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春節習俗源遠流長,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博大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春節習俗也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明顯。1966年之前的年俗,還是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氣息。之後到76年的十年,傳統意義上的年俗基本上消失了,過年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個部分。改革開放以後,年味兒重回民間。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失而復得春節習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比如,大年初一的早上,子女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行跪拜禮:先給供桌上的祖宗牌位磕頭,然後再給父母磕頭,再然後是弟妹給兄姐磕頭。吃完餃子後,孩子們要一起出去,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和鄰居長輩,拜年問好。這是大年初一早上必須做的禮儀習俗,一輩流傳一輩。孝敬長輩、和睦鄰里、長幼有序等做人的道理,從小就在種在孩子們心中,長大了他們就是重情懂義之人。這麼好的禮儀習俗現在沒有了,只是大人們見面隨便寒暄一句“過年好”。新的習俗出現了不少。盛行手機微信拜年,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文字、動態圖還有影片、音樂畫冊等,花樣翻新。這是一種新的年味,很有意思,大受歡迎。年夜飯也出現了一個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央視推出了《央視春晚》,成了每年年三十辭舊迎新的一道精神大餐。人人有份,好不豐盛。年是要年年過的,年習俗也是會年年變化的。儘管人們戀舊,但該逝去的總歸留不住,而新出現的,冷不防會驚喜了人們的眼睛。
回覆列表
我就說說我小時候春節有的東西,但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家鄉那邊過年前,村子上誰家人生了男孩就要去請龍頭,然後快過年時一夥人一起做好龍身,在大年三十12點要在祠堂舞龍,一幫青壯年舞龍,還有吹鑼打鼓。當然還有就是每家每戶看舞龍要端一盤子吃的去,小孩子就開心了,吃每家每戶的好吃的,吃不了還揣兜裡走,久而久之,可能覺得過程繁瑣就淡出了春節習俗。還有一個就是大年初一,要家裡男的起來,開門先打爆竹,然後燒水給全家人洗臉的,而且初一要男的做飯,哈哈可能這個習俗也快不存在了。哈哈,這就是我的回答,覺得還行的點贊,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