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笳胡談

    問題很專業,但也有幾個坑要填,所以先理清概念。

    第一,晚清是指什麼時候?

    史學公認的晚晴概念是指鴉片戰爭以後到清滅亡為止,也就是1840年到1912年這段時間,即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位統治者在位的時期。

    第二,女常服是什麼意思?

    清代女子服制通常分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幾類,不過也還有喪服等,其他幾個好理解,這個吉服指得是祭祀中穿著的服裝,而常服指得並不是日常穿的衣服,而是在一般正式場合要穿的衣服,和我們現在說的正裝有點相似。

    第三,頭飾與衣制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講衣制,必須講頭飾,所以“衣冠”、“服飾”是也。可以說,頭飾是衣制的一部分。我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這禮儀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服飾,不同的穿著代表不等的等級,蘊含不同的意義,這是我們所謂講“禮”的一部分。

    好了,這三個問題後,我們切入正題。

    慢著,還有一個問題要說清,因為清代基本只規定了滿族女性,也就是在旗的女性的服制,所以這個晚清女子常服我們只能講講旗人了。

    其實,講到清代女常服,尤其是晚清女常服非常尷尬。因為,清代的女常服基本上和吉服沒什麼區別,另外,女常服和男常服區別也不大,不信,請看下圖:

    此圖上左側女子所穿為女冬常服,右側男子所穿為男夏常服,相對來講區別很小,只有大小和開裾(也就是衣襟部分的開叉下的部分)略有不同,其他基本一樣。

    因為,吉服如上面所講,本來是祭祀場合所穿,而常服即所謂正裝為日常莊重場合所穿,所以二者在形態上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只能在花紋上做區分,吉服因為更為重要,所以有花紋,常服相對沒有那麼重要,所以就沒花紋。

    你想想,一個沒花紋,和男性服裝又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的衣服,在女性這裡能有什麼未來?完全沒有,所以晚清時,女常服幾乎不見了,連官方指定的穿衣指南,光緒會典裡,都對女常服視而不見,根本不提了。

    所以,很尷尬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們幾乎沒辦法回答,因為晚清時期,女常服近乎消失,取代它的是更為自由,也更為好看的女便裝。

    但為什麼說幾乎,因為我們還能回答一部分,基於女常服和女吉服的關係,我們可以看看女吉服的頭飾,由此判斷晚清女常服如果還有人穿的話,應該是什麼頭飾。

    以上兩圖是清代女子著吉服的樣子,第一張是清早期的,後面一張是照片,自然屬於晚清。

    從正常的角度,按照禮儀吉服是要配吉服冠的,也就是要戴帽子,所以就不存在頭飾的問題。但清代的官方穿衣指導中,只規定了冬吉服冠,而對夏吉服冠沒有規定,同時對冬吉服要戴吉服冠管的也比較松,所以清代女子著吉服時大部分是不戴冠的,他們是戴鈿子。

    清代早期到晚清,這戴鈿子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越來越多。

    最初只有幾支,到了照片這個時候,大概是光緒和宣統時代,鈿子已經相當誇張了,呈現出一腦袋鈿子的狀態。

    說回女常服,因為女常服在形態上和女吉服一致,但是純素色的,沒有花紋,所以如果真的戴頭飾,應該是不會變成和吉服的鈿子數量這麼誇張的,大致會戴幾支就可以了。

    至於鈿子本身的樣式,那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溫&雷雨,苗木夏季該如何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