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唐李廣
-
2 # 天香雲外飄
首先,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蜀國的綜合國力落後。除了這一根本原因以外,導致蜀國滅亡,還有以下幾個分面的原因:
一,本土勢力坐強坐大。益州本土的門閥大族,勢力盤根錯結,且又盲目排外。當年,劉備集團入川的時候,鳳雛龐統,就是因為益州士族集團的抵抗,而最終殞命落鳳坡的。諸葛亮還健在,益州集團尚不敢輕舉望動;而諸葛亮去世以後,益州土豪們歡迎魏軍,就象歡迎“解放軍”一樣。
二,禍起蕭牆,內訌紛爭。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楊儀與魏延的爭鬥了。爭鬥的結果是,大將魏延被殺害。魏延之死,既暴露了蜀漢的內部矛盾,也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力量。
三,決策失誤,兵無鬥志。這裡的“決策”,主要是指軍事方面的決策。面對曹魏大軍的兩路進攻,蜀國進行分兵抵抗。然而,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後,駐防這一帶的蜀軍,基本上沒抵抗,就投降了。投降速度之快,甚至連鄧艾自己,都不敢相信。此時,別說劉禪手裡,區區的幾萬兵,遠水救不了近火,就是正在前進作戰的姜維和諸葛瞻等人,都措手不及了。這樣,擺在劉禪面前的,就只有一個選擇了:那就是投降了!
古人有云:“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司馬昭的意思來說,即便是諸葛亮來輔佐(劉禪),(蜀國)也不可能得長久,更何況是姜維呢!
-
3 # 康氏阿生
劉禪和劉璋投降的原因差不多,面對不可能贏的戰爭,與其負隅頑抗多造殺戮,不如開城投降體恤百姓。以一人之恥換百姓之安,並沒有什麼錯誤
-
4 # 專翸剎荸
其實說在歷史上投降派與主戰派的鬥爭中投降派一直會佔上風,原因很簡單,堅守不出的結果很可能是造成一次屠城。而投降可能留住性命。一個人貪生怕死這是本能,無可厚非。所以我覺得堅守不出與國共存亡是一種氣節,值得尊敬。投降保命也是一種態度,說不定還能避免臣民塗炭也無可厚非。理性看歷史,理性看人物~
-
5 # 孤143392851
沒辦法的事情,要麼玉碎,要麼苟且偷生。二選擇一個。當時也成定局,蜀國回救無緣,只好投降了唄!最主要要主公本身就是一個懦弱的帝王,他兄弟都敢為國犧牲,到劉禪就做不到了。諸葛家的後代也是為國捐軀了,也改不了命運啊!投降後,劉禪可以說籠中鳥,只得唯唯諾諾低調做人,至於後來的樂不思蜀也不過是劉禪保命的方法。你看唐後主李煜寫一些懷戀故國的詩句,有什麼好下場,最後還留給我們揹他的詩,死就死吧!還不安定。
回覆列表
這裡我想有幾個原因。
一是劉禪自身志向問題。劉禪本就胸無大志,稀裡糊塗接了劉備的班,又長期由諸葛亮處理政務,自己就是吃喝玩樂的任務,所以當皇帝也好,當其他也好,只要有吃有喝,有娛樂,其他不重要。
二是益州本土勢力問題。益州人安逸慣了,誰來都行,只要不觸動自身利益就行,劉焉來了如此,劉備來了如此,曹魏來了也如此。特別記住那個叫譙周的 投降派代表。
三是軍力不濟。大家都在算蜀漢有多少兵力,認為劉禪投降太可惜。那我也來算一算,從劉禪的投降書看,蜀國總兵力也就不足十萬,姜維等被鍾會牽制的有四五萬,諸葛瞻在綿竹又損失一兩萬,東線還有一兩萬防備東吳的,加上其他各地的駐軍,成都城哪兒還有可動用的野戰軍?至於那些御林軍之類的擺擺樣子還行,真上戰場,也只是送死罷了。
綜合以上原因,劉禪是不得不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