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模小范創業

    著名的元曲?

    雙調·蟾宮曲[元]周德清

    倚篷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甚麼人家!  

    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  

    醬翁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  

    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桂攀花?

    憑什麼出名?

    一首元曲,嘆盡了讀書人生活的艱辛。

  • 2 # 雜家791

    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

    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

    白樸,天淨沙 秋

    至於為什麼出名,因為是時代和體裁的代表作。

  • 3 # 旅雲小紀

    元曲在藝術成就和思想內容上都獨具特色,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為戲曲(或稱為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和散曲兩類。著名的曲作家有我們熟知的關漢卿(代表《竇娥冤》)、王實甫(代表《西廂記》)、馬致遠(代表《漢宮秋》)、白樸(代表《梧桐雨》)、鄭光祖(代表《倩女離魂》)、紀君祥(代表《趙氏孤兒》)等。現試舉大家熟悉的,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背誦的兩篇說明一下。

    一、“秋思之祖”馬志遠的《天淨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令篇幅極短,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成就。古人論詩,極重詩情畫意,唐代的王維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馬致遠也是一位善於寫景抒情的能手。這首小令描繪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等九種事物,有動景,也有靜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我們學詩詞的時候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用“枯”、“老”、“昏”、“瘦”等字眼,賦予景色以感情色彩,可以說是以景託景、情寓於景。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就像是畫家在畫山水畫,不濃墨重彩,而是淺墨勾勒,寥寥數筆,“天涯斷腸人”的生動圖景躍然紙上。

    二、“天下興亡”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全曲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詩句開頭,感情猶如滔滔江水,奔流不絕;最後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結為,點明主題,鮮明而深刻!結尾可以說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充滿了警醒之意。這首散曲不僅是“懷古”,概述了李朝歷代的興衰更替;更是“寫今”,是元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對元代社會現實黑暗的憤慨,對元代人民群眾苦難的同情。這首曲子至今對我們治國理政仍然有警醒的意義,要我們無論開展什麼活動,釋出什麼政策,都要“以人為本”,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中心。

    此外還有張久可的《賣花聲 懷古》、張養浩的《水仙子 詠江南》、關漢卿的《大德歌 春》、白樸的《沉醉東風 漁夫》、鄭光祖的《蟾宮曲 夢中作》、徐再思的《折桂令 春情》……無不意蘊唯美,令人心醉。有人說元曲不夠雅,相比較於庸俗,不如宋詞出名,個人不以為然。我覺得“唐詩”“宋詞”“元曲”在歷史地位上都是並列的,有“唐詩三百首”,也有“元曲三百首”。在文化大繁榮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只有多元文化齊頭並進,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宗子洲肉夾餅,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