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赫德拉斯夫

    那是因為你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你不想因為自己做的某件事情而引起別人的不悅,你更不想妨礙到別人。比如看電影的時候有電話打進來了,但考慮到接電話會影響其他人看電影,你選擇不接,自己走去外面再打回去,這其實是一種有素養的體現。

    但在有些情況下,這也可能成為你的負擔。比如穿衣服,你覺得這樣穿好看,但別人覺得你這樣很穿low,因為不想被別人異樣的目光審視,你選擇穿上別人喜歡看你穿、但你自己並不覺得好看的衣服。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勇敢一點,不用去管別人什麼反應,你又不礙著別人,你怎麼做是你的意願,你自己覺得滿意就行。

    加油,希望我們都能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 2 # 曼蘭心理

    每個人出生到成長,都是一個看似無意而有意為之的過程。是在被需要或不被需要的關係中降生的,同樣每一個人的成長和在和其他人互動的關係當中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麼說,性格是在關係中形成,性格是在關係中展現,性格同樣又在關係中改變!

    在心理學中,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體構建的關係,會內化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逐漸成為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就是性格或者人格自我的形成!

    通俗易懂的理解這段話的內容大概就是:在我們出生早期,每個人有三個重要的客體,就是媽媽的乳房,爸爸和媽媽和其他小時候一些主要的人或物,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寵物,一直陪伴你的公仔等等也都成為你的重要反映存在的客體。

    和他們在具體相處的過程當中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就會之後融入到人格特徵裡面,比如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安全抱持的環境,這樣的話,小孩會在這個裡環境裡面呆的很溫暖,很安全,因為周圍足夠安全,不會給他帶來恐懼或者危險,所以說做起事來,不用去觀察周圍的反應,就會在自我探索和自我發展的道路上良性迴圈;如果早年父母給你的這個環境是不安全的,尤其在你做出動作或者做出反應的時候,得到的反饋是一些不被認可,或甚至會帶來危險的,受到懲罰的,會引起不良後果的環境,這個孩子出於本能出於自保,他就會在做事的時候不斷觀察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反應,再確定他下一步該不該辦?或者下一步怎麼做?

    我們這個話題裡面提到每一次做事情的時候都會觀察周圍人的反應,這個除了本身自己小心謹慎的氣質特徵之外,可能是在早年和父母形成的關係模式裡面有一些不安全和不穩定的因素在裡面,就會形成這樣的防禦模式!

    每種防禦模式,每一種事情都應該是辯證地看待問題,如果並沒有給帶來更大的困擾,這個反而會成就你的觀察仔細善於共情這樣一個性格特徵,在人系關係中,反而是加分項。如果這樣的做法給你帶來了困擾,這個就可以找專業的諮詢師,做心理疏導或者諮詢,相信在這個方面一定會受益頗多。

  • 3 # 默離別

    環境影響人,周圍人也可以對自己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宿舍有個女生,她的人緣很廣,非常會說話,但是不會辦事,我不喜歡她,但是畢竟是一個宿舍,要相處四年,所以和她有衝突的時候我也是忍著,實在忍不了我就不搭理她。所以在宿舍經常可以瞅見她和我說話,我不搭理她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她有的方面確實優秀,與人相處我就借鑑她可取的做法,學習她與人相處的方法。漸漸的,透過周圍人的反映,我的行為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和同學老師相處,也不像之前那樣動不動就容易害羞臉紅,不敢做了。收穫了自己的朋友,也拓展了朋友圈。

    周圍人的反映是對我們的認可,從周圍人的反映中,我們可以得到做相同事情時我們可以採取何種的辦法,但也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要看他們的反應,畢竟我們要做我們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