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月夢春

    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讓養子李經方隨同出訪俄國,一方面是因為李經方幼學西語,熟悉外國的風土人物,另一方面,應該有培養李經方入仕途之嫌。李鴻章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有識之士暗地裡對其指責不已。他擔心死後遭清算,如果李經方能得到皇上之重用,則李鴻章無須擔心身後事。

  • 2 # 我在繹古堂

    李鴻章更多的出發點,還是為了培養和鍛鍊李經方。畢竟李家也要有接班人。看過一本《李鴻章家族》,他家族那麼旺盛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民國時期還出了一個國務院總理,可見一斑。

  • 3 # 失去航線的孤舟

    李經方是李鴻章六弟李昭慶之子,1862年年界40的李鴻章膝下無子,逐將李經方過繼作為自己的長子。後李經述出生,但李鴻章仍然將其視為己出,仍然把他當做長子看待。

    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處置事件不當,被天津人士指責為賣國賊,被清庭革去直隸總督,由李鴻章接任。李鴻章將李經方接到直隸總督衙門,聘請名師洪汝奎教授潛心科舉,後又聘任朱靜山、白狄顆教授英語,對李經方寄予厚望,李經方不負厚望,在1882年在江南鄉試中舉,後將其派往英國擔任參贊,極大的開闊了李經方的眼界,在1889年會試中不第,可以看出李經方在英國的這段經歷,他已經不再潛心科舉了,至少是懈怠了。

    1890年李經方赴日擔任外交官,與日本朝野上下關係密切,並不是說他外交出色,可能是日本實力還不足以發動侵略,對北洋海軍還是有所忌憚。

    李經方在此時似乎仕途坦蕩,前途一片光明。但甲午戰爭的慘敗讓這個擁有美好明天的青年的夢想破滅了。

    1895年,清庭責令李鴻章赴日談判,李鴻章推脫,不允。李經方跟隨李鴻章赴日談判,在談判期間,面對伊藤博文咄咄逼人,李經方想據理力爭,所以他將建議寫在紙條上遞給其父作為參考。談判結束後,被李鴻章嚴加訓斥,李經方不知所以據理力爭,被李鴻章斥為逆子。李經方認為父親已經方面的銳氣全無,不復當年之勇。李鴻章則認為李經方仍然歷練不足、不夠成熟。年輕的李經方哪裡知道如果父親據理力爭,必然會像去年張蔭恆、邵友濂一樣無功而返,談判必然破裂,此時的光緒帝正趕緊催促李鴻章議和,害怕日本軍隊攻佔北京,李家父子在內外壓力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李家父子回國後,被朝臣指責賣國,朝廷顏面被李鴻章丟盡。父親談判期間遭受日本浪人槍擊險些喪命,在談判條款上與日本討價還價,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結果換來賣國賊的罵名,李經方的內心可想而知,結果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時隔一個月,清庭令李經方赴臺與日本交接割讓臺灣事宜,李鴻章以李經方有病為由推脫,被光緒帝嚴加訓斥,意思是說,朝廷的屁股沒有擦乾淨,你們李家父子得接著擦。可以說李經方對清庭失望透頂。此後有漢臣建議李鴻章擁兵自立,李經方則極為贊同,但被李鴻章拒絕。可以說李經方對父親的所作所為也很失望,心灰意懶的李經方閉門不出。

    李鴻章對兒子的狀態也極為關心,也為了緩和父子關係,在1896年借俄國新沙皇登基大殿之機,李鴻章奏請朝廷讓李經方隨自己赴俄並遊歷西歐各國,讓兒子出國散散心,加以寬慰。但已經無法撫平李經方內心的創傷。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接著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八國聯軍進軍北京,慈禧與光緒逃亡西安。令垂暮之年的李鴻章與八國聯軍談判,李經方看到其父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然為清庭力爭,壓縮賠款,終於積鬱成疾吐血而死。應當說此時的李經方對清庭的幻想完全破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丈母孃看女婿比兒子順眼”,這是真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