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2103914249

    阿蒙: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公元227年,出師伐魏,臨行時寫了這篇表給蜀漢後主劉禪,通篇以君子小人為言,肺腑真情,流於筆墨。李密的《陳情表》,李密四歲時,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全靠祖母劉氏撫養成人。蜀漢時做官,蜀漢亡後,晉武帝徵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祖母年高,無人奉養,不肯應命,上表陳述自己苦衷,令晉武帝感動萬分。孔融《論盛孝章書》亦屬此類,表、書,都屬於書信類。孔融,三國時山東人,和盛孝章是交誼深厚的老友,寫了這封論盛孝章的信給曹操,希望他救盛孝章一命,因為盛孝章漢末時做吳郡太守,吳主孫策平定吳會後,妒忌盛孝章名望,把他囚禁起來。蘇軾曾言:遙知魯國真男子,猶記平生盛孝章。此信寫得懇切流暢,豪邁動情。孔融自己後來又被曹操妒忌而殺。人們只知孔融讓梨,不知捨命救友,命運由人的悲劇。

  • 2 # 孤舟釣江雪

    我認為動之以情的文章還有: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十二郎是韓愈哥哥的兒子,按照輩分,他應該叫韓愈叔叔,但韓愈父母早亡,自己是由哥哥帶大,年級其實和十二郎差不多,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因此感情十分深厚。

    十二郎後來英年早逝,韓愈悲痛不已,寫出了這篇祭文。文章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於融抒情於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

    尤其是在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的抒情更是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 3 # 香風飄玉蕙

    至情文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還有《與陳伯之書》,這是丘遲寫給投降北魏的陳伯之的勸降信,陳伯之收信以後,權衡利害,果斷率兵歸梁,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政治感召作用。

    1、這是一篇優美的駢體書信,情理兼長,理智的剖析與感情的感召相互交錯,層層遞進:作者首先用事實作對照來情醒對方,接著點明陳伯之去粱投魏的原因是“不能內審諸已,外受流言”,說得相當委婉,又給足了對方面子。

    2、再以歷史典故和陳伯之舊家情況,說明梁武帝寬宏大量,以此感動陳伯之,進而陳說現實利害,指出梁朝欣欣向榮,北魏內部自相殘殺,這段文辭華美,又有事實作支撐,所以有力。借景抒情的一段,“暮春三月,江南草長沙,雜共生樹,群鶯亂飛”,是描寫江南美景的名句,激發對方的故國之思,鄉土之戀;最後一段闡發眼前形勢,既有為對方著想的警告,又有朋友之誼的關切。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2、信中運用對比,使言辭動人,說理透闢。如將陳伯之的由齊入梁與由梁降魏作對,包括兩層意思,認識上是明智與昏憒的對比,結果則是“壯”與“劣”的對比。又如北魏政權的分崩離析與梁朝的“皇帝盛明”之間國勢強弱的對比,就今昔,利害、對錯、敵我各個方面展開,顯得十分周全有力。

    作為一篇駢文,信中用典較多,或明用,或暗用,或對照,都增加了情理的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2淨利潤漲超500%,58同城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