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城萬鄉精準扶貧

    唐代是書法發展歷史的一個高峰期,楷書、行書、草書均出現絕代大師級的人物,從這些大師來看,都有很鮮明的性格特徵,我們先來看草書大師,張旭和懷素他們都是好酒縱情的純粹的藝術家,特別是張旭被譽為草聖,後人對幾乎所有書法大家都有褒貶,唯獨對他一致好評,可見其藝術魅力。 顏真卿曾幾度辭官去向張旭求教筆法,成為佳話,然而顏真卿卻無草書作品流傳,其原因我想與其身份工作有極大關係。

    張旭的草書所作大多都是文學作品,飲酒作詩、放縱瘋癲,這是他的性格,也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

    顏真卿截然相反,可以說他是一個嚴謹的政客、將軍,他的作品多是報告、記事碑文 ,自然是要楷書,人人看得懂,即便是最激情的作品《祭侄文稿》也是一篇祭文的草稿,都不能像張旭那樣純粹的藝術創作。

    我想顏魯公沒有草書作品的原因便在於此吧

  • 2 # 子衿書法

    因為魯公不寫狂草,所以我們見不到他的狂草。

    顏真卿墨跡真跡,現在還有兩件:一為行書《祭侄兒文稿》,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是楷書《自書告身帖》,在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收藏。另外一件楷書作品《竹山連句詩》則是唐代臨摹本。其他作品為真跡刻本和其他人的臨摹本。

    顏真卿善楷書、行草書。他生活的年代,迄今一千三百年。《告身帖》原來一直藏於宮廷內府 。1861年,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之後,散出宮外,流落到了日本。《祭侄兒文稿》和《告身帖》兩件作品,一直是皇宮內府中的藏品。儲存條件比較好,才得以流傳至今。

    紙質的儲存條件十分苛刻。潮溼發黴,乾燥碎裂,蟲蛀損壞,自然風化等等因素。在民間能存放二三百年的,就已經算是保管的好了。顏真卿的草書作品,在宋代見到的就已經相當稀少了。現存的草書作品,並非沒有,只是可信度不高。

  • 3 # 不二齋

    顏真卿的書法老師是唐代的狂草書大師張旭,按道理說顏真卿也應該是寫狂草的,可是現在流傳下來的顏真卿的書法作品主要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比如《顏勤禮碑》、《多寶塔碑》、《大字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等等。

    也有行草書作品,如《劉中使帖》、《湖州帖》,但是沒有純正的狂草書作品。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

    顏真卿行草書《劉中使帖》

    第一個原因我覺得和顏真卿的學習書法的經歷,以及自己的身世有關,他的老師雖然是張旭,但是顏氏家族本來也非常擅長書法和文字學,他的家人也都以擅長古文字著稱,而這種家學直接影響了顏真卿的書法,他的書法在王羲之的書法的基礎上,加入了篆隸筆意,和北朝刻石書法,和狂草的飄逸不同,他更傾向於古樸和厚重。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和顏真卿的性格有關係,他一生從政,並不像大多數的狂草書法家,大多數狂草書法家都具有很強的浪漫主義情懷,追求自由性格放浪不羈,所以我們看顏真卿的書法,他都是以實用為主要目的,並沒有去可以的追求浪漫,所以在選擇書法的主攻方向的時候,選擇了更加實用的楷書和行書。

    顏真卿行草書《湖州帖》

    一個書法家選擇學習哪種書體,和他的個人學習經歷和興趣愛好有很大的關係,這是正常情況,就像米芾不學章草一樣,每一個人在書法上的追求也不一樣,顏真卿不寫狂草很正常。

  • 4 # 湄洲島粹墨木一

    我覺得以顏公之為人,唯楷書方可立其剛正不阿之模範!唯有行書方能抒其耿直口快而又不失規範之品行。所以,狂草與大草之放縱輕狂不能體現他的風格。這就是書如其人。

  • 5 # 跟著老王學書法

    顏魯公是張旭的學生。應該接觸過狂草。至於沒有留下來,應該是他被楷書和行書。書名所蓋。況且顏魯公的為人是剛直不啊,從字如其人的角度來講。他也應該自己喜歡。楷書和行書。所以草書下的功夫不大。

  • 6 # 吹雪無痕1224

    草書分章草、今草(又分大草、小草),為世人留下的草書墨跡只有晉唐事情的二王、孫過庭、他們幾乎以行書、今草為主,後來行的大草是張旭、懷素等書法大家。沒有名氣、當時皇帝不認可就很難留存下來。

  • 7 # 深圳容園

    楷書和行書是當時人們日常書寫字型。從文獻看元朝之前的名家,並非五體皆能,所留名作,皆為日常書寫,而非今日所謂創作,那時無職業書法家。

    顏真卿沒留有草書作品是非常正常,書體各有所好。其曾師從顛張醉素之張旭學習筆法,不學老師的狂草,而只留下以楷書和行草書為主的物件,可見其無心於草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艾斯奧特曼和雷歐奧特曼合體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