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個南山人

    為什麼第一叫狀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為何來歷。

    自古有“天上麒麟子,人間狀元郎”的說法。中狀元也就有了“獨佔鰲頭”、“大魁天下”等聽上去霸氣十足、睥睨天下的說法,併成為中國讀書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象徵。

    科舉考試開始於隋朝,但當時進士排名不分先後,也沒有狀元一說。到了唐朝,科舉考試才正規化,士子先在地方考中貢生後,才有資格參加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進一步考取進士,進士的第一名稱為“狀元”。為什麼稱“狀元”,是因為進京考試的貢生先要到禮部填寫包括自己的門戶身世和近況的個人資料,也叫“書狀”,或者“投狀”。因此後來考得進士第一名的最是這些“投狀”中的第一名,故叫“狀元”。到了宋代,狀元又不再指進士第一名,而是對於殿試三甲中一甲的統稱,也就是進士前三名都稱為狀元。到了明清之際,殿試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為什麼稱第二名為“榜眼”,在北宋之前,第二、三名都稱榜眼。原因是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右,如其兩眼。到了北宋未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一詞則比”榜眼“出現得早,在唐代的時候就有,只不過當時並不是第三名的意思。而是中進士者會遊園慶祝,並舉行“探花宴”。由進士中的年齡最小者作為“探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這本來只是一種娛樂。但至北宋末年,”探花"就成為進士第三名的專門稱呼。

    “狀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俗稱,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

  • 2 # 周觀魚

    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舉時的三鼎甲,名稱的來歷是根據“自上而下”比喻順序設定的。狀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稱為“狀頭”或“榜頭”。“頭乃人之元”,頭頂是人體的最高處,也就是老大、第一的意思,所以稱為“狀元”。狀,就是榜單;元,就是頭,也就是第一名。

    榜眼這個詞的“眼”,本義就是指眼睛,前面說了狀元的“元”本義是指頭頂,眼睛的位置略低於頭頂,所以排在第二名,稱為“榜眼”,榜眼的“榜”和狀元的“狀”意思差不多。歷史上榜眼的設定曾經是兩個人,符合人有兩隻眼睛的事實,後來由於名額所限,改為一個名額。

    探花,這個稱謂的來歷沒有十明確的考證。有傳說是來源於唐代的“探花使”稱號,並沒有很強的說服力。清代的著名學者趙翼,曾經對狀元、榜眼、探花的淵源進行過考證,但最終也沒有得出完美的結論。按狀元、榜眼,是按照頭、眼的上下順序排列的,那麼探花是一個“嗅探”的動作,是代指鼻子,略低於眼睛,所以排名第三,這個說法比較有說服力一些。

    古代科舉分為三甲,也就是按成績分成三個組別,第一甲只有三個人,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他們被賜予“進士及第”,是進士群體中的最高等級。及,就是達到;第,就是等次臺階。相當於奧運會上那個三階領獎臺,狀元、榜眼、探花就是冠亞季軍,可以上臺。

    二甲的幾十個人賜予“進士出身”,出身的意思就是也進了決賽圈,取得較好的名次,但沒能登上領獎臺。三甲的一百多人賜予“同進士出身”,意思就是沒能進入決賽圈,但參與了爭奪決賽名額的預賽的那些選手。

  • 3 # 濤濤179027144

    不得不佩服古龍的文字功底。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小李探花多麼好聽。如果叫小李狀元,或者小李榜眼。聽著就不是那麼回事!還有那副讓人神往的對聯。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就憑這句話。能考狀元也不考,就考第三。愛咋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花生地荒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