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king67056697

    富不過三代除非子孫是個低能兒,否則就算是一個庸才只要安安份份的守好那份家業就行了。但如果窮人不爭氣可以窮上千代萬代。

  • 2 # A張正建

    你講的是富不過三代!可人家是貴族呀!貴過千秋萬代!呂不韋奇貨可居以後就改變了貴族基因!從呂不韋到秦二世正好三代!

  • 3 # 策馬渡崖

    首先貼一下秦國的譜系

    1.秦非子2.秦侯3.秦公伯4.秦仲5.秦莊公6.秦襄公7.秦文公8.秦憲公9.秦出子10.秦武公11.秦德公12.秦宣公13.秦成公14.秦穆公15.秦康公16.秦共公17.秦桓公18.秦景公19.秦哀公20.秦惠公21.秦悼公22.秦厲共公23.秦躁公24.秦懷公25.秦靈公26.秦簡公27.秦惠公(戰國)28.秦出公29.秦獻公30.秦孝公31.秦惠文王32.秦悼武王33.秦昭襄王34.秦孝文王35.秦莊襄王36.秦始皇37.秦二世

    秦國建國,非子的得其名,穆公得其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平定戎族,奠定西部疆界,伺機東圖,秦國已經成長為一個強國,得以並立於諸侯之間。然秦國實力的強大不能改變東方六國對於其野蠻、不服教化的印象。

    自穆公之後,自第15代國君秦康公至第28代國君秦出公,秦國一片混亂,秦國的這段歷史未見於各國史書。

    當獻公之時終於有記載見於史書,秦國卻是連年征戰,積貧積弱。

    孝公即位,至秦莊襄王,就是所謂的“六世之餘烈”了。

    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對政治制度的影響很大。在此之前,秦王的權威是無可動搖的,言出必行,這就導致,若出賢主則秦國就能得到發展,若出昏主則秦國衰微。一國興衰,盡繫於不確定的君主賢明與否。商鞅變法為秦王的權威加上了一道枷鎖,以法律的權威代替秦王的權威,限制了王權。這就保證了在這樣的制度下,即便出了昏主,也不能動搖國本,國家依舊能正常發展。

    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皇帝至高至聖,一言九鼎,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這就又彷彿回到了商鞅變法前的狀態,秦始皇壓榨民力,嚴刑峻法,二世更是自欺欺人,變本加厲。秦朝就滅亡了。

    所以,制度權威不可以被顛覆,程序正義不容挑戰。

  • 4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對“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應該充分的理解,富起來之後下一代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喪失了進取心也不知道財富地位來的艱難很容易變成敗家子兒,所以有“富不過三代”這個說法,跟“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一個道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哪裡有國君能坐享其成安享太平的?秦人因護衛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而被封的秦國,自立國起就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戰爭頻繁。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對秦國的威脅不算大,戰國時期就不一樣了,魏國仗著國力軍力強大把秦國打的吐血。別的不說,戰國時期列國聯合滅秦不止一次吧?而且秦國自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逐漸崛起強大後又忙著開疆拓土兼併其他諸侯國的土地,戰爭頻繁,秦國國君哪敢兒有一絲懈怠的?想當貪圖享樂的昏君都沒機會沒時間。戰國後期,秦昭襄王在位時,他的母親宣太后誘殺義渠王在根本上緩解了遊牧民族對秦國的威脅。在東方,秦軍苦熬血拼3年在長平之戰打衰了最後一個強大的軍事對手趙國,秦國自此才奠定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秦昭襄王之後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了,年幼登基的秦王政仍然奮鬥了幾十年,最終完成了天下歸秦的宏圖大業,也成就了秦始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eltner通道的公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