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善如水潤萬物

    半步論語治天下是宋朝宰相趙普的典故。

    最早提出這句話的是南宋文人羅大經。他在《鶴林玉露》中說: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而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字則平,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最喜歡讀《論語》,智謀過人,曾幫助北宋兩世皇帝治國平天下。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問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他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助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以半部《論語》幫助太宗您治天下,建立和鞏固國家政權。

    話是這麼說的,如果真的僅僅讀半部《論語》,那也不會把這本書吃透,吸取全部精華。一部書,一生也不可能讀不完,肯定是通讀百遍,徹底吃透了書中之意,又很好的結合實際貫穿運用,才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之所以說半部,是趙普的智慧。為何如此說呢?宋太宗和宋太祖是兄弟倆,又都是皇帝,自古皇位父傳子,一脈相傳,可是這兄弟倆“感情深”,皇位輪流坐。此種情況下,趙普把一部《論語》一分為二,也是把自己的忠心分為一前一後兩部分,一半為太祖服務,一半為太宗服務,既表了忠心,也誇讚了兄弟倆的功勞和感情,實在是機智而巧妙。

    另外,後人所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代指趙普的治國安邦的才能比較大。也正如我們自己平常非常擅長某個領域,熟能生巧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後一句話或者幾個字把其中的精華或者精髓概括總結,以此為中心或者準則去教授徒弟或者散及他人。

  • 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這句話是真的。

    佛祖不是在菩提樹下悟到一個道理,或是一句話,就成佛了麼?陽明先生不就是半夜睡在石棺裡突然大喊一聲我明白了,就成聖了麼?

    不過這些都是經歷過前面現實的無情摧殘,你才能靜下心來求道,所以要明白道理,前面有個試錯的過程,要體驗過現實,你才有資格搞理論研究。

    論語是集大成智慧,不要說半部,某段話要是能明白,都了不起了。他必定是由現實而來,總結出來的。並不是憑空想出來,所以他是經驗,智慧,而不是純粹的理論,那樣就毫無價值。

  • 3 # 許文華

    半部論語治天下,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以上為“百度漢語”內容)

    “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強調是《論語》的博大精深。讀懂了《論語》,參透其中的道理,就足以治理天下。趙普說“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應當是指《論語》中定天下的道理;其說“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應當是指《論語》治理天下的相關道理。

    趙普回答趙匡義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並不是說他就只讀了《論語》,雖然他讀書少,也不至於就只讀了《論語》,只能說是他推崇《論語》,將《論語》作為他的主要鑽研方向,然後以《論語》所含的道理、方略,輔助君王治理國家。

    另外,趙普是宋初人,羅大經是南宋人,兩者相隔的年代也很久遠,之前的史書、著作也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且羅大經並非史家,他所著的《鶴林玉露》也不是史書或傳記,而是軼事小說類著作,即便有一定根據也應是民間傳聞,也不可全信。羅大經所處的年代是崇尚儒學的年代,他之所以這樣記述趙譜,是為突出《論語》的意義和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爾變頻洗衣機電機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