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夢文心
-
2 # 文心夢風雨情
美食的存在,與餓不餓關係不大。曾有個電視節目叫“舌尖上的中國”,講的都是美食。美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沒有人不喜歡美食。可能對不同的人來說:不餓,可以不吃美食;餓了,未必能吃到美食。
談美食,最有權威的是美食家,自己也斗膽談一下個人淺見。什麼是美食,美食有哪些種類?竊以為,美麗的、可口的食物節皆可是美食。美食的種類頗多:山珍野味,可以做成美食;豬牛羊雞,可以做成美食,鳥魚蟲獸;可以做成美食,甚至有很多普通的食糧也可做成美食。
很專業的廚師大多可以做出各種美食,一般的人因為很多因素所限,很難做出理想的美食。據說某些地方經常地舉行美食大賽,選手們利用各種材料做出各種奇特美食,令人驚奇不已。
美食因地域不同,便有不同風格。如諸省市都打造了自己的美食品牌。自清朝流傳的108道滿漢全席,大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美食了。(當然,只是在電視劇中見過)。外國來的美食,自己還沒有食用過,不能多說,如日本美食之生魚片至今尚未有緣。
對於美食的態度,古今中外都有不同標準,如,外華人多看營養,華人多看色香味俱全。對於美食的認可,可能會因信仰、個人的胃口(或養成)等不同而不以為然。知道一個例子,中國的“皮蛋”,外華人的胃口就接受不了。同樣,外國有諸多美食,中國的身體也無法消受。
美食代表一種文化,如日本國傳來的“人體宴”,大約吃的就是一種文化;美食代表一種文明,原始社會的美食與當今社會的美食應該有所區別。美食固然好,卻不可多食。科學養生告訴我們,要堅持鍛鍊,多吃粗茶淡飯。
美食是人們(或人類)的一種美好的追求,有很多時候,美食象徵了某種層次,象徵了某種氛圍。經常在高檔飯店食用美食、偶爾去幾次普通小食店食用美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其實,不必計較美食離我們是遠、是近,有很多時候,美食就是一種心情、一種情感。曾有人說,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做飯菜,我比較認可。用心做一頓飯菜,給幾個朋友嚐嚐,用心做一頓飯菜,給愛人嚐嚐。得到朋友的認可,得到愛人的認可,對於普通生活者來說,也是對所有“美食”問題很好的解釋。
回覆列表
美食因餓而產生,因不餓而誚亡。
據說劉秀被王莽所趕,飢渴難耐,恰遇一農婦給地裡幹活的哥哥送麥籽湯,便討來吃了,感到十分美味。後因當哥哥的責備女子行為不端,自殺身亡。劉秀登基後,找女子報一飯之恩,得知真相後,十分悲傷,蓋廟祭祀,人稱娘艱廟。而讓御廚做麥耔湯,再也沒有當時之美味。類似傳說很多。無不證明了以上觀點。
也就是說,人餓吃什麼都是美食,不餓時吃什麼都不香甜。
現代人所謂美食乃是優秀飲食文化的積澱,是人們關於飲食製作方面的智慧結晶。人們享受美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意義上,不單單是為了充飢,而是為了生活的幸福。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上述結論似乎有點片面。蓋因時代不同,對美食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罷了。
美食因配料與製作工藝不同,與我們日常所食有所不同。人們這求美食很大的原因是為了吃希罕,賞新鮮,而不是單純為了果腹。
現在飲食文化與旅遊文化緊密相連,甚至成了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重要組成方式。
所以,美食可能因餓而產生,但不可能因不餓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