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柳林小刁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自每年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開始。“立”是“開始”之意,《月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但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雖然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可立春期間的氣溫卻達不到氣候學中春季氣溫的標準——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日為一候)平均氣溫為10℃~22℃的時段,因為立春之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仍在0℃以下,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在中國南方,往往立春後會出現人們常說的比“乾冷”還要冷的“溼冷”天氣。

    立春期間是由冬寒向春暖過渡的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有時早晨還是旭日東昇、春風送暖,傍晚卻可能寒流突至、冷氣逼人。同時,人的機體經過一個嚴冬的“蟄伏”,免疫能力和抗寒能力均有明顯的下降,此時如衣著單薄,容易感受春寒而染病。所以,自古以來養生都十分強調“春捂”,通俗地說,就是“春不忙減衣”。民間所謂“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不減衣,秋不加帽”“春捂秋凍,到老不生病”等養生保健諺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百歲醫家孫思邈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明代醫家汪綺石說:“春防風,又防寒。”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初春時節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多種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染病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攝。如果能做到不忙脫衣、“春捂”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那麼,如何正確地“春捂”呢?《攝生訊息論·春季篇》中指出:“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這就是說,棉衣不可早脫去,多備幾件夾衣,隨天氣變化一件件地增減,這是合乎科學道理的。

    另外,調查資料還表明,立春時節是流感、腦炎、各種呼吸道疾病、麻疹、猩紅熱、肺結核的多發季節。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立春時節的養生保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要注意居室內的環境衛生,保持地面的清潔,經常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和Sunny充足,減少各種病菌滋生的條件;要加強體育鍛煉,清晨起床後散步、慢跑、打拳、做操對身體健康均大有益處,閒暇時可以和朋友結伴去郊遊、爬山,以加速機體新陳代謝的程序、提高機體適應氣候變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此外,立春時節正值新春佳節前後,人們的膳食結構多以高脂肪和高蛋白為主,這對大腦和心臟的保健都是不利的,故立春時節要合理地調節飲食結構,應以蔬菜、水果、豆製品等食品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是富二代並且一無所有的90後,還有機會逆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