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珞珈山的貓
-
2 # 追風穿雲
這個有很多種說法,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東西方計量時間選擇12的倍數的原因
遠古記憶
題主說的遠古記憶確實是原因之一,原始人類在走出非洲的過程中應該已經攜帶著基本的文明特質,雖然人類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明,但總有相似之處的地方。比如人類嬰兒對爸爸媽媽的稱呼發音的相似性,都是“mama、papa”(在中國的古籍中也是有爸媽的叫法的)。恐怕在未走出非洲的時候人類對於時間就已經形成了模糊的、相同的概念。
12的倍數容易劃分
人類對時間的劃分,最早是在圓周上進行的。我們在一個圓盤中畫出一個直徑線,分成兩份,可以用來表示日夜,在垂直畫一條,分成四份,可以被用來表示一年中有四季,但一天若也分成四份人類會很不適應,若是分成三份就容易了,睡眠時間佔一份,其他作息時間佔兩份。而如果按照常見的十等分這個圓周,操作難度太大了——不信你自己試一試。那就得換種分法了。將一個圓周幾等分最容易?2等分。其次呢?4等分。如果再劃分,12最容易(純尺規作圖,沒有刻度尺,沒有量角器,也不能靠感覺)。所以,古老的人們將圓盤分成最容易做到的12等份。所以,時間就成了12進位制。
公轉週期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大約是月球繞地球公轉週期的12倍,因此12這個數對人類的計時和曆法具有特殊的意義。此外,中國古代也曾採用過歲星(木星)紀年,木星的公轉週期約為12年。而且黃道十二宮,每天又會繞著地球輪轉一圈,人們透過十二宮所在的位置,可以判定出當下是什麼時辰,用看星星來估算時間這種方法便捷準確,比如航海的時候,你沒有鐘錶,看看地平線位置上是什麼星座,就能知道眼下大概是幾點。所以大家還是選擇了一天12/24小時。
其實大家也不是沒采用過其他的計時方法,例如比如春秋戰國時候晝夜就是10個時辰,現在晚上分為五更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所以,時間進制中多為12的倍數的原因是除了自然現象週期的巧合外,還是出於等分圓周的便捷性考慮。這些因素的出現,時間就是12進位制。
-
3 # Micor.斌
因為天是週而復始的,想到用圓記錄一天的時間應該不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東西方都一樣。而對圓做6等分是最容易的(用圓的半徑分割圓就ok了),因此不難想象東西方都把一天分為12的原因了。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計時採用12個時辰代表一天,每個時辰又分為8個刻鐘,而古代的西方採用24個小時代表一天,正好相當於中國的半個時辰。為何會如此的巧合和默契吶?
第一,天文學的高度發達!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無論是古代的華人還是西方人,對於宇宙的認知有著一樣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因為如此,在古代,天上的星辰變化,奇觀異象都令人們好奇,乃至於人們把天象和社會上的一些事情聯絡在一起:主福禍,主興衰,因此,要說古代什麼學科最發達,天文學絕對是數得上的。因此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代西方,關於計時方式的誕生都來自於對於天文學的觀測和歸納總結。故而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第二點,古代的文化交流。很多人怕是覺得古代的各文明之間是封閉的,其實不然,諸多的考古證明,古代各文明之間有著十分廣泛的交流(瑪雅文明暫時不確定),就像古代的其他文明知識一樣,天文學和曆法其實在古代也就有了交流,因為計時方式之間的默契也有了另外一種解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