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十次軍事行動有水分嗎,對清朝有什麼樣的影響?

30
回覆列表
  • 1 # 史海擺渡人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十全武功是指乾隆時期發動的十次重大戰事。

    二,再平準噶爾

    1757年,阿睦爾撒納叛亂,清廷派兵征討。阿睦爾撒納逃亡,病卒於俄羅斯。兩次平定準噶爾約耗費白銀2300萬兩。

    三,平定回部

    1757年,和卓後裔霍集佔、波羅尼都在新疆回部舉兵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清廷派兆惠帶兵進剿,佔領葉爾羌、喀什噶爾。自此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四,平緬甸

    1762年,清緬戰爭爆發。乾隆帝派雲貴總督明瑞進攻緬甸首都阿瓦。清緬戰爭從1765年到1769年曆時四年,前後四次出兵,耗費1300多萬兩,清兵多死於疫病,統帥明瑞亦陣亡。最後一次戰爭中,清政府任命傅恆再度進攻緬甸。當時有鄭昭在暹邏起義,緬甸苦於兩面作戰,向清軍求和而結束戰爭。

    七,平臺灣

    1787年1月,臺灣林爽文、莊大田等人以天地會名號起事,建立大盟主政權。乾隆派陝甘總督福康安入臺進行鎮壓,林爽文、莊大田相繼被俘。前後耗費800萬兩。

    八,平安南

    1789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廣南國及後黎朝;清廷大軍護送黎維祁到首都昇龍復位,途中遭到阮氏在河內的伏擊。西山阮氏國王阮文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阮文惠為新安南國王。

    九,平廓爾喀

    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1788年侵入西藏,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十,再平廓爾喀

    1792年,廓爾喀再次侵略西藏,清廷派軍鎮壓,尼泊爾歸附清廷。

    再平廓爾喀之時,已是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這十場戰爭,前後達26年之久,雖以勝利居多,但有些戰爭其實勝中有敗,其過程皆艱苦卓絕;特別是第二次金川之役戰況尤為慘烈。十全武功的戰爭大量損兵折將,總軍費更高達一億三千萬兩,單是大小金川兩次戰爭就耗銀七千萬兩。國力損耗,民不聊生,埋下了嘉道中衰的種子。

  • 2 # 金億桶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bai”,這“十全du”是指:

    乾隆zhi14年(公元dao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平準噶爾;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 再平準噶爾;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平回部;

    乾隆34年(公元1769年) 平緬甸;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平臺灣;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平安南;

    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平尼泊爾;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 再平尼泊爾。

    其實以上所謂十全武功,只有兩平準噶爾及平回部最名符其實,因為此三役不但剷除自康熙年間就為禍西北的準噶爾部,並將新疆併入中國版圖。通過這十次重大的用兵,加上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大大地拓寬了清朝的疆域,並且鞏固穩定了新疆和西藏的統治,為後代中國的疆域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是乾隆對歷史的一次重大貢獻。

    這10場戰爭,有勝有負,都打得艱苦卓絕。孟森評價:“高宗(乾隆)於新疆定後,志得意滿,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後,或起內亂,或有外釁,幸而戡定,皆救敗而非取勝矣。” 為了應付繁浩的軍費開銷,當時鹽商總計捐輸不下1310萬兩白銀之巨。

    從戰爭事件上看,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戰爭開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結束。事件長達45年,幾乎伴隨著乾隆的統治歲月,也是乾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從戰爭物件上看,有外國的、本國的、有廓而喀王、有藩屬土王、有蒙古大汗、有回部和卓、有金川土司、有臺灣反清義士,作戰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

    將近半個世紀的連續戰爭,不僅耗費了龐大的軍費,死傷了眾多的官兵,同時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無法估量。但是這十次的戰爭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在這一點上,乾隆的功績不可抹殺的。

  • 3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乾隆皇帝不僅穩坐世上統治時間最長君王的頭把交椅,在滿清十三帝之中,其行事卻最出人意表,可說處處透著不可思議。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雖說後人評價其十萬御詩不及潘大臨的一句 “滿城風雨近殘陽” 的殘詩,可好歹數量上可是將唐詩碾壓得毫無還手之力。

    令人咋舌的,還有第二任皇后烏拉納喇氏逝世,乾隆竟下令喪儀照皇貴妃例,不設神牌,死後也無祭享,入葬純惠皇貴妃地宮中,喪儀也僅花去了區區二百餘兩銀子。

    按清代慣例,僅督撫有進貢之權,且進貢的時 間也限冬至、中秋、皇帝生日。可晚年的乾隆直接壞了規矩。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內廷翰林也開始進貢,大有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性格上的好強爭勝和行事的出人意表,也體現在乾隆自己撰寫的《十全記》上,所謂的 “十全武功”,正是出自於此,指的是乾隆在位時的十次用兵。不過,對於 “十全武功”,後世卻多有保留。

    既然是自誇的,也定然有誇大其詞摻水加料之嫌。實際上,乾隆的這十次戰事,貨真價實的僅有三次。即,兩平準噶爾及定回部。剩下的多有不實,甚至是敗仗。

    先說敗仗,分別是平緬甸和平安南,平緬甸確切地講,該是被緬甸吞併的暹羅在中中國人林昭平帶領下進行復國,而清軍由於地理不熟,加上叢林瘴氣,不僅大批士兵死於疫病,就連統帥明瑞都也陣亡。

    倍受爭議的戰事還有平臺灣、兩平大小金川和兩平尼泊爾。真正平臺灣的是康熙,乾隆的這次,充其量只是規模不大的平叛,起因僅僅是天地會的林爽文舉兵反清。

    兩平大小金川,首次是大金川酋長莎羅奔主動請降。再平大小金川,則是以五年的時間,死傷過萬,耗資七幹萬兩,投入六十萬人力換來的。

    兩平尼泊爾,可用 “丟人” 二字形容第一次平尼泊爾,只是清軍的監早巴忠私下答應每年贈予尼泊爾一萬五千兩的贈款,才得以讓尼泊爾退兵。

    可後來清廷不認帳,接著又上演了二平尼泊爾。結果,清軍大敗。不過,此時的尼泊爾因受制於印度英軍及鄰近被楞部落的壓力,主動提出歸附清廷。

    因此,乾隆口中的 “十全武功”,多半是自吹出來的。

  • 4 # 飛哥說史

    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實際只有九次,事實上,廓爾喀戰役也有兩次。細分的話,應該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乾隆後期,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親自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稱《御製十全記》。乾隆帝並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並創造了十全縣。

    擴充套件資料:

    十全武功的評價:

    清前期諸帝仍有“守中治邊”“守在四夷”的傳統意識,但卻少有“內華夏外夷狄”一類的看法。雍正帝明言,“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清朝保守疆域的觀念亦較明確,乾隆帝說:“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 由於處理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較為得法,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傾向在清代不明顯。開始著力收復歷代疆域。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這樣的。

  • 5 # 張家小少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是切切實實,沒有絲毫水分的。

    乾隆帝一身功績無數,清朝最後的盛世也就是乾隆時期了,在這之後就逐步走向了下坡路。

    下面我簡單的羅列一下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1.平定大金川

    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掠小金川土司澤旺,經清朝皇室干預後釋放。

    次年莎羅奔又攻打明正土司等地,且不服從清王朝中央調解,清王朝開始派兵前往彈壓,遭遇莎羅奔的抵制。

    乾隆帝調集大軍經小金川進兵大金川,征伐莎羅奔。

    然莎羅奔率眾憑藉險要地勢奮力反抗,清軍屢戰失利。乾隆十三年四月,乾隆帝再派大軍出戰,然而仍舊屢戰不克。

    後乾隆帝啟用已廢處還籍的名將嶽中琪,終於大破金川軍。遂在乾隆十四年正月莎羅奔受降。

    2.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

    準噶爾部是西部蒙古的一支,自康熙年間就與清朝對抗,爭奪喀爾喀蒙古與青海,西藏等地,是清朝之勁敵。

    到乾隆十年的時候,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其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

    乾隆帝看清形式,發大軍直撲準噶爾部,攻破準噶爾部首都伊犁,初步完成全國統一大業。

    3.再定準噶爾部。

    準噶爾部新首領叛亂,變亂再起。乾隆帝在拍大軍征討準噶爾,徹底消滅準噶爾人。

    4.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

    乾隆二十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將被準噶爾部囚禁的回族領袖大小和卓兄弟,波羅尼都和霍集佔釋放。

    命大和卓波羅尼都回南疆統治舊部,小和卓霍集暫留在伊犁,管理南疆來的移民,並派人招撫了天山南路各城。

    不久之後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帝派大軍攻破大小和卓的拒守之地,大獲全勝。在統一西域後,乾隆帝以故土新歸之意命名為新疆。

    至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這也標誌清代中國統一戰爭的徹底完成。

    5.清緬戰爭

    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迅速壓服了中緬邊境上的諸多吐司,進犯清王朝。

    乾隆帝派大軍征服緬甸貢榜王朝,然而多次戰爭卻沒有戰勝,最終緬甸貢榜王朝主動求和,戰爭落下帷幕。

    這是乾隆帝五十多年打了多場戰事,唯一一場不算成功的戰事。

    後面因為篇幅有限,不再詳細敘述。

    6.再平大小金川

    7.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

    8.安南之役

    9.一徵廓爾喀

    10.再徵廓爾喀

    總結一下,乾隆帝一生戰功無數,完成了清王朝的全版圖大一統重任,是為十全武功,無可非議!

  • 6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乾隆皇帝生肖屬兔,按照星座劃分他是處女座。處女座的男人是什麼性格呢?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的話就是“完美主義”。乾隆皇帝一生對自己要求嚴格,處處爭強好勝,做什麼事都不服輸,對每件事力求做到最完美。從他自詡“十全武功”、“十全老人”,瘋狂作詩作畫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來看,他是個典型的對自己相當苛求的處女男。

    乾隆晚年經常掛在嘴邊用來吹牛皮的“十大武功”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具體要說到底是哪十大武功,可能很多人就要大撓其頭了。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十大武功都是啥?

    第一功:39歲那一年,平定大小金川之亂。

    第二功:45歲那一年,平定新疆地區的騷亂。

    第三功:47歲那一年,新疆天山北路及伊犁地區併入了大清朝的版圖。

    第四功:49歲那一年,平定回疆騷亂,天山南路併入了大清朝的版圖。

    第五功:59歲那一年,清軍深入緬甸境內2000餘里,想找尋緬甸軍主力決戰而不得,後來逼迫緬甸與清朝談判,而談判時,緬甸軍隊統帥竟然嚇得不敢前來,這在乾隆皇帝的眼裡,也勉強算小小一功。

    第六功:66歲那一年,再次平定大小金川之亂。

    第七功:78歲那一年,平定臺灣天地會林爽文之亂。

    第八功:79歲那一年,清軍奔襲越南河內,結果因為不熟悉地形遭遇了越軍的伏擊。這場戰爭清軍損失官兵萬餘人。雖然清軍很丟面子,但是越南也明白自己幾斤幾兩,就坡下驢,主動求和,這也被乾隆皇帝算作了自己的一大武功。

    第九功:81歲那一年,廓爾喀人入侵西藏。當地官員怕受到處分,對戰情隱瞞不報,暗中向廓爾喀人求和。事後卻向朝廷上報雞腿了廓爾喀人的入侵。這也被乾隆皇帝拿來當作了自己的戰功。

    第十功:82歲那一年,清軍越過喜馬拉雅山,大軍逼迫尼泊爾,尼泊爾被迫乞和。

    看了以上“十大武功”,大家可以發現,這些戰功裡有不少是乾隆皇帝硬往自己臉上貼金才勉強湊夠了“十大”。但是公正的說,乾隆的這一份業績報表,還是基本真實的。如果乾隆不是追求完美,硬湊所謂的“十大”,去掉這些水分,實打實的來說,乾隆也算得上歷史上很拿得出手的皇帝了。

    性格即命運,處女男乾隆的這種好大喜功,其實也正是他的完美主義性格的體現。

  • 7 # Destroyers

      中國歷史上對十全武功簡介的文字資料十分有限,大意只是提到,所謂“十全武功”,是指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穩固政權,標榜政績而進行的十次軍事行動。乾隆後期至嘉慶年間,八十二歲的乾隆親自撰寫了《十全記》,並洋洋自得地自稱“十全老人”,因此,清宮檔案中確實保留著《御製十全記》這部珍貴文獻。  

    十全武功資料圖

      十全武功資料圖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各地不滿朝廷政經體系的呼聲依然較高,抗稅起義現象也時有發生。乾隆採取過強有力的手段鎮壓,也曾試圖通過對外戰爭來緩解國內階級矛盾,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十全武功”。

      《御製十全記》中對十全武功簡介的描述,基本上集中在1747至1792年間,事實上,這也正是這十次軍事行動發生的時間段。

      乾隆年間,本就是大清朝對外戰爭較為頻繁的歷史時期,這十場戰爭,折射出的是整個乾隆年間的對外軍事概況。

      總得來說,這十場戰爭中既有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阿穆爾撒納之戰,也有為掃除邊境之患而延續七年之久的清緬戰爭,雖大小規模不一,各有勝負,然而都打得艱苦卓越,其中的勞民傷財,生靈塗炭,自然是更不必說。因此,通過十全武功的簡介,後人也不難發現,儘管乾隆被譽為一代明君,立下了輝煌的基業,保障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然而他同樣有著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為維護獨裁統治而不惜輕啟戰端的政治缺陷,所以至今人們對乾隆皇帝的評價都是複雜而多元的。

      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清朝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十全武功”,是指清乾隆帝在位時期對外發動的十次軍事行動,這“十全武功”,亦是乾隆執政期間軍事方面的主要功績。有關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還得追溯到乾隆執政初年,國內的政治體系和經濟大環境。  

    十全武功圖

      十全武功圖

      據說乾隆登基之初,國家經濟體系較雍正朝而言並沒有實質改變,因而賦稅沉重,民情疾苦的現象也未得到改善,各地民變抗稅之事時有發生,其中既有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有大規模、有組織的宗教反抗勢力,比如著名的白蓮教起義,就曾對大清政權形成過不小的威脅。

      作為執著於中央集權的強悍封建君主,乾隆當然無法容忍任何試圖顛覆朝政的民間反抗勢力,於是他一邊採取強有力的鎮壓手段,一邊試圖通過發動對外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同時達到清除邊境隱患,彰顯國家軍事實力的政治目的,這便是發生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儘管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是導致這十場戰役發生的主要內因,然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考量,乾隆帝本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性格特點,才是促使他輕啟戰端,造成生靈塗炭的根本原因。

      據後世歷史學家總結,這十場戰役有些確實是為了保衛邊境,反抗侵略,維護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成,可是也有一些純屬小題大做,得不償失,諸如大小金川之役,便有揚兵耀武,勞民傷財之嫌。

      十全武功評價

      清朝歷史上,乾隆帝在位期間無疑是對外交戰最頻繁的時期。據統計,乾隆執政的半個多世紀內,大清先後曾有過十次規模不一的對外軍事行動,史稱“十全武功”。由於這十次軍事行動發生的緣由和勝負情況各有不同,因而後世歷史學家對十全武功評價也褒貶不一。  

    十全武功圖

      十全武功圖

      有關十全武功評價,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它們幾乎伴隨著乾隆皇帝的整個統治歲月,創下了乾隆朝不可磨滅的輝煌功績。持這類評價的人士,主要是站在評述乾隆以軍事手段掃除邊境隱患,確保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這固然不錯,然而深層次地剖析,這十場戰役中也有不少是乾隆好大喜功,缺乏政治斡旋手段而導致的毫無必要的戰爭。比如前後兩次平定金川土司的事件,本可以通過和談協商來解決,乾隆帝卻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興兵,造成官兵死傷無數,更為無辜的百姓帶來無法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

      其實,對於乾隆十全武功的評價,本就應該站在巨集觀的歷史角度進行分析,瞭解這十次戰役會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歷史意義。

      早在乾隆登基之初,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極為複雜,許多百姓不滿朝廷的賦稅制度而揭竿起義,對統治階層形成不小的壓力。為了穩固國內政局,乾隆帝不得不採取發動對外戰爭的手段來緩解國內矛盾,這便是十全武功的發生由來。

      當然,也不能簡單地將這十場持續時間達四十餘年之久的軍事行動歸結為乾隆本人的窮兵黷武,這十場戰爭雖然血流成河,卻有效地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自有其積極的歷史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上高速,一個人開750公里的距離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