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白山二愣子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大部分時間能吃飽,卻是很難做到能吃好。

    因為平時吃的都是高粱米,玉米麵,紅薯乾粉等,吃白麵很少,所以小孩就是剛剛過年,又盼過年。

    過年吃好的是從臘月二十五開始,農村的風俗是磨豆腐。記得中午的時候,家裡就是喝老豆腐腦,炒豆腐菜,著實讓你過一把豆腐癮。

    到了二十六,就是蒸饅頭。那時候的饅頭分為裡外白和包皮饅頭兩種。裡外白用的是全部的白麵,是用來招待客人和串親戚帶的。而包皮饅頭是外面白麵,裡邊玉米麵的饅頭。這些饅頭才是家裡人吃的。

    記得那一年的臘月二十六,我媽蒸了一大鍋裡外白饅頭,中午管飽。我們孩子一個一個的吃的挺歡,可是父親卻拿了一個饅頭,一個窩窩頭去街外頭吃了。有人問父親說為啥拿兩樣乾糧?父親咬了一口饅頭,又咬了一口窩頭回答說:饅頭當菜,窩窩頭當乾糧呢。

    到了小年下,也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包餃子。中午吃餃子,晚上則是餃子裡下面。用老百姓的話說,餃子是元寶,麵條是線。銀線穿元寶,越過越驁。

    當然,吃餃子時,人們不忘整兩口。供銷社買的老燒散酒,就著餃子吃。這也被稱之為就餃子喝酒,越過越有。

    大年初一拜完年,早晨炒菜吃餃子,中午熬大鍋菜,吃饅頭。晚上則是喝米湯,吃饅頭了。

    饅頭水餃斷斷續續的吃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開始蒸粘燈。有圓燈,雞燈,魚燈。那個時候點燈也有規矩。婆婆點燈媳婦散,一年能打七八石兒,媳婦點燈婆婆散,一畝能打兩三石兒。此時,粘燈就被擺放在房間裡的各個角落裡,並且把魚燈放在水缸裡,把雞燈放在糧倉邊。把整個家照得燈火通明。

    十五吃的當然就是與粘有關的粘糕了。

    到了正月十六,早起把點過的粘燈騰一下,然後就著菜吃。那味道,又香又甜又粘,簡直好吃的不得了。

    過了十六,直到正月二十五,又過蒼官節。家家戶戶又開始蒸布袋。外面白麵,裡邊包的玉米或小米麵粉。做成布袋的形狀,一端還月面條扎著,中午就吃這個東西。但這不能叫吃布袋,而是叫扛布袋

  • 2 # 暢言403

    條件最不好的那一年,是自然災害的那一年。那年平常都在生產隊大食堂吃飯,到了過年那幾天,每家給分點米,面,油,豬肉,都不太多,然後都各自回家開火。過年也吃餃子,菜就是大白菜。那年豬肉也很貴,一般人家買不起。我父親愛喝酒,到供銷社買點散酒,是地瓜幹酒,那個年代沒有多少糧食酒。

    到了六四年,條件好了一些,個人家分了自留地,讓養豬了,糧食依舊不夠吃。但是,瓜代菜,忙時吃幹,閒時吃稀能吃得飽了。

    那幾年過年,我記得我家年年都養豬。有的年頭養兩頭豬,賣一頭官豬,過年殺一頭。

    過年殺豬,豬肉得賣一大半,留一角肉自己家過年吃。

    那個年代細糧少,我們地區不種小麥,每年國家撥給我們每個人七斤白麵,五一一斤,國慶節一斤,元旦一斤,春節每個人四斤,你得拿玉米換。

    細糧少,都得到臘月二十八才能換飯吃,二十八蒸頓大饅頭,三十年夜飯才能吃著白麵餃子,初一早晨再吃一頓白麵餃子。初三就吃高糧米麵餃子了,人們稱紅麵餃子。有幾年,生產隊在邊角地種蕎麥,一家能分點,初三,初五就吃蕎麥麵餃子了。

    那個年代,生產隊種糜子,就是黃米,磨成面子頭年臘月二十幾,家裡就蒸粘豆包,烙粘火燒。

    那個年代,雖然條件不好,可是過年熱鬧。小孩子就盼過年,過年吃幾頓好的,家裡還能給作件新衣服,過年了小孩子一個個美滋滋的。

  • 3 # 原上草86

    我是四十年代的人。其實六十年代過年吃什麼,告訴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可能都不敢相信:每家都一樣!因為那個年代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代,什麼都要憑票供應。過年每人發票,肉白菜青菜籮卜豆腐都是以兩為單位。偶爾發過一次黑木耳,記不清好像是半兩吧。只是各家做出來的菜味道不同罷了。那時候的人誰能想到,若干年以後會迅速過上今天的幸福日子,回憶起來真讓人感嘆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大爆炸》會不會加入霍金去世這個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