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
2 # 嗜慾者
這跟兩國的地理、廟堂都有關係吧!山東各國合縱攻秦,是因為連年被秦國攻打,秦國日益強大,山東各國日益弱小。
首先說下地理:秦國根基位於餚山以西,獨立於山西,只能進攻函谷關,而南面的楚國也不可能想著自己獨對秦國而北上。函谷關可以說是第一雄關了,自然是易守難攻。
再看齊國,位於現今山東地區。東面環海,被燕趙魏楚等國包圍,而且並沒有雄關鎮守。齊國各個位置都有可能成為攻擊目標,分兵把守又兵力分散,集中兵力又抵擋不住聯軍兵鋒。
再看廟堂,合眾攻齊時是發生在第三次合縱攻秦之後。之前秦國和齊國國君相互稱“西帝”和“東帝”,再加上山東各國連年被秦國欺負,所以害怕兩帝聯合,就發起合縱攻秦國,燕國蘇秦遊說齊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吞併宋國。結果五國各有打算或者說害怕秦國都不肯首攻。而齊王卻作死,脫離聯軍掉頭去滅了宋國。這就讓幾國國君惱火,我們在前面抵抗暴秦,你竟然乘機壯大實力,而宋國是塊肥肉,經濟發達,土地肥沃,水利方便。誰不想要。
而合縱也並不是只進攻秦國,是誰強大就打誰,齊國吞了天下最富有的宋國。此時是燕國合縱攻齊的最佳時機。得了,就這樣齊國把以前在燕國搶的寶貝全還給聯軍了。這時聯軍開始退兵了,只剩燕國還在打齊國。可惜燕昭王死了,樂毅跟新國君關係不好被齊國用計給弄走了,這樣齊國才沒有被徹底被滅。
公孫衍伐秦處於秦惠文王統治時期,秦魏之間經過數次交鋒,魏國河西之地盡失,河東地區也有部分被秦軍佔領。導致魏國一度倒向秦國。公孫衍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國力衰退,千瘡百孔的魏國。
在三晉與秦達成合約後,秦惠文王大膽借道韓魏,攻打齊國,卻遭到齊威王的拼死抵抗,秦國損失慘重。東方各國再度燃起了對秦國的抵抗希望,於是,公孫衍借勢趕走了張儀,組成五國聯軍發兵攻打秦國,但由於各國之間各懷鬼胎,彼此之間並不團結,再加上秦國在秦惠文王和嬴疾的指揮下,大敗聯軍,原本就首鼠兩端的魏國再度倒向秦國,尚存實力的趙國想要抵抗,被秦軍一路追擊,再加上東邊的齊國落井下石,趙軍損失八萬,再度淪為弱國。公孫衍的五國伐秦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樂毅伐齊則是利用了齊閔王好大喜功,貪得無厭的弱點,燕昭王採納了蘇秦的反間計,讓齊閔王連續擊敗楚國,取淮北之地,向西在關津擊敗韓魏聯軍,又聯合三晉合縱伐秦,最後趁合縱伐秦之機,調轉槍頭滅掉宋國,實力膨脹到了頂端。
但俗話說物極必反,齊閔王本就好大喜功之人,連戰連捷使得他的慾望更加膨脹,齊閔王愈加的驕橫跋扈,老百姓對他的暴政苦不堪言。這時,樂毅抓住機會,聯合楚魏韓趙四國,合縱伐齊,而此時的齊軍主力還在剛剛佔領的宋地,軍士疲憊不堪,樂毅帥主力深入齊地,齊閔王慌忙之中派觸子為大將,達子為副將帥軍迎戰,而齊閔王此時依然認為各國軍隊不堪一擊,強行令齊軍主動出擊,結果齊軍大敗,臨淄失守,齊閔王也在不久後被楚國將領淖齒殺死。如果不是最後燕惠王臨陣換將,齊國早已滅國,即使最終復國,也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東出橫掃天下。
我想,後面這段話可以總結兩者之間為何會一勝一敗吧,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