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不是,其他的寶藏可能在哪裡?
12
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相傳,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在敗退出成都時曾採取窖藏的方式貯存了一筆巨大的財富。他的藏寶法別出心裁,窖藏地點居然在水流湍急的的錦江底下的一個人工洞穴中,巧妙地利用江水作為天然屏障以阻止他人的覬覦與發掘。

    記載張獻忠窖藏財寶的歷史文獻有很多種。吳偉業在《鹿樵紀聞》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凅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平寇志》記載:“(獻忠)用法移錦江而凅其流,下穿數仞,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伕,下土石塡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 ’”。這種將窖藏設於水底的辦法,一稱“錮金”,一稱“水藏”,形容雖有不同,其實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以上都是私家筆記(野史)所述,官修正史《明史》對這些說法也是持肯定態度的。《明史·張獻忠傳》記載:“又用法移錦江,凅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水,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數百年來,垂涎這筆巨大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成都一帶的民間還流傳“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的民謠。意思是錦江下有石牛和石鼓做標記,只要能找到,就能看見張獻忠窖藏的億萬金銀財寶。清朝、民初時都曾有過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發掘行動,因工程量太大,最後均不了了之。

    2017年3月,四川彭山縣江口明末古戰場遺址開始圍堰發掘,到今年4月剛剛結束,總計出水文物3萬餘件,其中西王賞功幣數以百計,金器數以千計,銀器數以萬計,還有國內僅見的調兵金虎符和明代藩王蜀王的金寶實物(金印)。

    《蜀難紀實》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製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順水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後來大西軍部隊遭到明將楊展的有力阻擊,江船阻塞江道,被明軍擊沉很多,所以大部分銀兩隨木槽沉入江中”。史載,張獻忠隨軍攜帶了很多財寶:“累億萬,載盈百艘”。用數百艘船來裝運財寶,其龐大的數量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在彭山江口鎮水域發掘的沉銀只是冰山一角,附近應該還有更多的金銀珠寶靜臥江底,加上成都錦江底下的數量巨大之窖藏金銀 ,都在幽暗的江底等待著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2 # 布夫舟

    肯定不是呀,正規的考古發掘畢竟不是盜墓,其速度通常是很慢的。2017年的首期發掘正式啟動已經有兩個多月,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只佔文管所公佈的整個遺址面積的2%。不過出土的文物數量特別巨大,達到3萬多件。並且,此次出土文物的種類繁多,金屬貨幣、金銀器、生活用器、兵器等等。結合目前的資料,足以認定這就是張獻忠的江口沉銀。

    這次發現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在於此次文物可以為研究明史提供契機。因為明清之際的時候,雖然文獻很多,但是由於時代的關係,清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特別是農民戰爭的記載。這些文物可以促進很多領域的研究,比如明代的宗藩冊封制度、國家及地方財政執行和社會生活等等。

    比如此次發掘出水很多五十兩的銀錠,很符合明朝晚期的稅銀管理制度。目前推測,很有可能是張獻忠沒收地方府庫、富戶和藩王財富所得到的。

    再比如考古發掘過程中未發現主動埋銀的跡象,因為更有可能是被動而為。江口之戰是張獻忠和楊展的遭遇戰,此戰中張獻忠軍需物資損失殆盡,是大西政權的轉折點。

  • 3 # 洪良

    1646年6月,張獻忠船載歷年所搶的金銀財寶,率部10萬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圖存,在離成都約150裡的彭山縣江口鎮,遭遇當地地主武裝楊展的埋伏襲擊,倉皇逃回成都,在江口留下了“江口沉銀”,這一點,已經被2016年年初進行的“江口沉銀”遺址發掘所證實。

    正如題目所問,近來考古發掘的張獻忠“江口沉銀”是全部寶藏嗎?如果不是,其他的寶藏可能在哪裡?

    確實,“江口沉銀”只是張獻忠寶藏的傳說之一。關於張獻忠寶藏還有很多其他傳說,其中一則更是在清朝的官修正史《明史·張獻忠傳》中有明確記載,是這樣說的:

    “(張獻忠)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闊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這段文字是說,張獻忠在成都城外的錦江,“用法移錦江”,主動藏下了大量金銀。

    正史中都記載了,還能有錯嗎?不過,《明史》的這段文字其實也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只是採用了當時民間廣泛流行的說法。比如,當時人吳偉業在《鹿樵紀聞》中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還有彭孫貽在《平寇志》中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

    “用法移錦江”,這好像是神仙做的事兒。不過這也是古人在水利工程中早已使用的方法,就是在錦江築起高堤,然後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大坑,將金銀財寶埋入坑中。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珠寶的地方。

    和這個傳說相對應,當地還留下了一首童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有人更進一步演繹說,張獻忠的大西軍江口慘敗後,丟盔卸甲逃回成都,張獻忠感到自己在成都時日無多,很快還是要逃走,而他積聚的那麼多金銀財寶無法帶走,也不想留給對手當戰利品,於是就想了這個法子,要把寶藏藏在錦江江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這件事只能發生在1646年8月至10月之間,正是張獻忠從江口敗回、又尚未離開成都北行這段時間裡。

    更有戲劇性的是,後來真有人為此成立了公司,轟轟烈烈地在傳說中的地點,進行了一場“錦江挖寶”活動!

    那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楊白鹿拿出了一張藏寶圖,交給了在川軍當過師長的好友馬崑山。

    關於這張圖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民國時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遺老因犯案走投無路,受到楊白鹿接濟,在楊家一住就是幾年。為報恩,臨別前,杜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轉贈與楊白鹿,並說,匣內所藏是張獻忠埋銀的地點圖樣,由當時參與埋銀的一名石匠偷偷繪製,幾經輾轉流落杜家,希望楊白鹿能“善為運用”。此後多年,楊白鹿一直珍藏這個木匣,並未向他人透露。

    當時統治四川的川軍將領們都被這張圖打動了,最後決定聯合出資組建錦江淘金公司,要把“寶藏”打撈出來獻給國家,以為抗戰所用。而作為川軍師長的幸蜀峰,被推選負責整個工程。

    錦江望江樓

    他們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終於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是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接近江心的江邊。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雜各類工人,購置各種工具,又訂購了金屬探測器等必要裝置,於1938年農曆九月冬季開始、河水較小的時候,轟轟烈烈大幹了起來。經過工人們一番辛勤勞動,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公司的股東們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打算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早已作古的張獻忠其實是和川軍將領們開了個大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是3大籮筐小銅錢!

    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最終成了一場鬧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是充電器引發電路冒煙充電器是不是一定會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