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文略

    過去的黃河又寬又急,大船過黃河,絕對是個技術活。

    有人說用羊皮筏子,那是在蘭州黃河的用法,載重太小,不能滿足戰爭或大型貨物運輸。

    有人說用船槳,那是南方用的,用人多,不經濟,風高浪急時不管用。

    河南鞏縣神北村是個老渡口,鼎盛時期有大船三四條,船工十幾個,一次能運汽車,或三四十人過黃河。

    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過去鞏縣使用的大帆船圖片,現在網上的找到的基本上都是外國或南方用的帆船。上圖只有一個帆,技術水平有點低。鞏縣用的有兩帆或三帆,能很好的綜合利用風力。船上的桅杆是升降錨用的,是過河的主要手段之一。

    首先,看風是過河的必選。只要有好風過就可以準備開船啦。

    其次,船工把船拉到渡口上游二三里的距離,這個要看風力和水流的急緩而定。船上梢公掌舵,一二個船工用鎬撐船,五六個船工拉船。南方拉船用的是毛巾,用肩膀。北方用的是木板,鑽兩個孔,用胸脯挺著拉。

    其三,升帆 ,起錨過河,(這個錨是固定船用的,船上有各種專用的錨)起初由於水淺,可以用鎬。到了河中央,就要用另外一種錨。錨是系在桅杆上的,兩個人拉放,兩個人聽從梢公的口令向河裡收放錨。人的心會隨著船的抖動而抖動。

    梢公是船上的絕對權威。帆之間的配合的轉動,船舵的角度,收放錨的時機,以及所有的船工在梢公的口令下,步調一致,熟練而急促,就象一個人在工作。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說話,你只能聽到風聲、水聲和船工號子。

    不知不覺中船已靠岸。如果水流過大,船有可能離碼頭太遠,船工還要一點一點往上拉。極其艱辛,冬季難以想象。

  • 2 # 鏡中歷史

    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分佈今天燕山以北的廣袤地帶。

    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燕山到河套一線騷擾。這些活動都是在秋季,邊境農耕民族收穫的時候前來掠奪。

    冬季,蒙古高原的寒流南下之際,草原會遭遇不同程度的“白災”,一些小規模實力差的部族可能會就此滅族,所以會集中南下掠奪以求躲過災難。

    遊牧民族南下的深度,和整體大氣候有莫大的關係,一般來說,氣候溫暖時,草原物產相對豐富,遊牧民族並不熱衷南下,一旦進入小冰河期,南下的壓力就大了。中國曆次大的遊牧民族入侵,背後都有氣候的因素。

    黃河沿線在冬季會有冰凍,寬闊的黃河瞬間會變成高速公路,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鐵蹄;

    另一條路,是黃河枯水期,一般發生在每年的5月到7月,上游乾旱少雨,某些河段甚至會斷流。所以,從上游過黃河不會有阻礙。

    一般情況,夏季遊牧民族是不到黃河一線來的,因為這裡天氣炎熱,人馬都受不了,很容易染病。

    但是不是沒有人試過,比如遼太宗耶律德光。

    公元947年1月,他攻入後晉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滅掉了五代十國的後晉。後來開始縱兵搶劫,激起廣泛的反抗。

    這一來就拖到了夏天,契丹士兵疾病橫行,連耶律德光本人也重病纏身,死在了殺胡林。

    遼國太后述律平下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大臣們只好聽從一個廚子的建議,把耶律德光做成了臘肉,運了回去。

    所以,真正阻遊牧民族鐵蹄的,除了中原王朝軍人的勇氣和戰鬥力,最管用的就是氣候了。這方面,長江比黃河更有效。想想看,中國歷史上多少次南北對峙是以長江為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靠照片頻上熱搜的崔雪莉,是如何打敗一眾明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