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仔同學

    非常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清朝的前身是女真族,本沒有那麼多禮節,從努爾哈赤就能看出來,但是入關後為了更好的統治,滿族開始逐漸漢化,今天我們就著重講講祭天這點事。根據記載,清朝每年定期舉行的大祀有十三項次: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祭天);夏至方澤祭皇地只(祭地);四孟享太廟,歲暮祫祭(祭太廟、列祖列宗);春、秋二仲,上戊,祭社稷(祭太社太稷);上丁祭先師(祭先師孔子,光緒時由中祀上提)。昊天上帝為天上總神,地上總神謂之皇地只,而人鬼之神,首重則莫過於皇朝列祖列宗,這些構成了祭祀中最重要的部分。(朝廷祭典的日期問題見文後的貼圖,出自《禮不遠人》)

    每年正月的祈谷在天地壇大祀殿舉行,大祀殿在嘉靖年間被改名為大享殿,清又改為祈年殿。祭祀昊天上帝,表示人們某種追求生活和延續生命的信念。春耕在即,盼望一年風調雨順,無災無害,期待秋收能夠收穫滿倉。同理,每年二月與八月上戊在社稷壇(現位於中山公園)舉行的祭祀,也有和祈穀類似的功能,表示祈禱物阜民豐。值得一提的是,築壇祭社稷之神乃全國通行之制度,各府、州、縣等壇制仿照朝廷社稷壇樣式,惟寬度、高度有所削減。又由於清廷廢除了諸王之藩制度,故而各王公府邸內不再建社稷壇。

    每年四月的雩祀為逢旱祈雨的儀式。根據旱情的不同,又分為常雩與大雩兩種級別,先行常雩之禮,若未降甘霖,則再行大雩之禮。明朝嘉靖以前,並沒有專門的祈雩壇,而後嘉靖九年創制圜丘以後,於壇外建立崇雩壇,但是相對簡陋。清朝時期則廢除崇雩壇,雩祀該在圜丘舉行。當然,伴隨祈雨儀式,自然還有針對久雨不停、洪澇災害祈晴儀式,地點相 同,以響鼓報知上天雨已足夠,請求晴天。

    每年四季的首日和歲暮除夕,朝廷需要祭祀太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每季的三個月分為孟、仲、季,分別代表一、二、末的意思,孟為居首。故而四季孟月即代表一、四、七、十等四月。除了這這五次例行的祭祀以外,平時還需要按月更換貢品,同時國家若有重大活動,亦需要對太廟中的列祖列宗進行告祭,祈求得到祖宗的庇佑。為了表示對祖宗的尊重,皇帝在祭祀前還必須齋戒三日,並避免人世間的喧鬧,用虔誠、敬仰之心面對祖宗。如有皇帝生日與祭祀衝突,則還需要生者對亡者讓步,皇帝的萬壽需要提前慶祝。例如光緒皇帝,他生於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而為了保證在七月初一前三日祭祀前齋戒,所以將萬壽節提前兩天,將生日定在二十六日。歲暮除夕祭太廟,則相當於普通百姓的祭祖,就像《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那樣,表示不忘祖宗、尊重祖先。

    最後還有祭祀先師廟,清朝光緒年間由中祀升格為大祀,算是一種制度的變化吧。

    清朝的中祀有十二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孟春、歲除前一日祭太歲、月將,春仲祭先農,季祭先蠶,春、秋仲月祭歷代帝王、關聖、文昌。群祀則有五十三項,大都是諸如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或者祭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廟、惠濟祠、賢良、昭忠等等,專案種類繁多,不一而足。皇帝只需要親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祈穀日月雩祀等,其餘諸項可以派遣或特遣不同等級的大臣致祭,不必親自出席。

    每天分享有趣歷史,點關注。讓我們一起進步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裡宇智波一族最強防禦完全體須佐能乎能否擋住現代的原子彈等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