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的維權和打假意識有多強
8
回覆列表
  • 1 # 公子想

    打假也就是防偽。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用的很多東西都有防偽措施,例如錢幣、證書、個人身份證明、檔案,還有我們生活中那些所謂的“名牌”,其實,防偽措施不是我們現在人的發明,在古代也就用了。下面大家介紹介紹幾種古人防偽的手法。

    符節的防偽

    符節印璽是古代非常的重要的表明身份和徵調資源的手段,一旦被冒用,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古人在製作這些器物的時候,就加入了“防偽措施”。這裡以虎符為例,虎符是古代的兵符,用於調兵譴將,其功能和重要性可想而知。虎符可以一分為二,一半保留在君主手上,另一半則交予指揮軍隊的大將軍手裡。使用時,必須成套使用。虎符的防偽也通常是在這兩半上作“文章”,會在內部設定複雜而又不規則的圖形,這些一般都是隨性設計的,所以基本上很難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所以每一個虎符,只有一個。根本無法防止,這也是為啥信陵君會大費周章“竊符救趙”。

    紙幣的防偽

    中國最早發明的紙幣叫做“交子”,距今已經有以前多年來,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宋代的交子了,但是在博物館還是可以看到元代的紙幣的。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更容易仿造。古人在紙幣的防偽上,也下了很多的功夫。首先是早期的紙幣的防偽,他們會使用一種叫做“楮皮”川紙為原料,這種紙是不允許買賣的,從源頭上控制紙幣的造假,當然這是治標不治本。其次,他們會在紙幣上描繪非常複雜的紋樣,在一些隱秘的地方設計一些特殊的字或符號,用於防偽。到了清代,政府是用樺樹裡面一層極薄的內皮用來製作紙幣,然後運用一定的工藝製作,這種技術更為複雜,被稱得上是高科技了,所以也無法仿製。再者,就是新出的紙幣上都會蓋上各省布政司和各府縣簽押印證,這也為防偽帶來的極大的麻煩。

    制度防偽

    雖然防偽措施比較多,但是也總有人會去仿造,為此,歷朝歷代的政府和為此設定了嚴格的法律,一旦發現偽造這些都會給予重罰。除此之外,還會設定專門的機構,進行打假,清代的時候,就這隻有專門的紙幣檢驗員(人工驗鈔機),進行紙幣檢驗。

  • 2 # 我要寫給黃淮

    謝謝邀請。大家都知道,雖然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型國家,但商業還是有所發展的,商朝的名字由來便是因為在當時商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歷來是有人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損益,而絕大多數商人的直接目的就是盈利,那麼為了盈利,市場上也就會出現很多假貨,這一點在古代也不例外。

    但在當時,統治者對百姓的生活十分重視,因此,他們對市場打假也是積極作為的。周代禮記中就曾作出過規定,未成熟的果實等不能拿到集市上出售。實際上這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維護。漢朝也制定過類似的法規,明確規定腐壞的食物要及時焚燬,否則處罰相關人員。到了唐朝,<<唐律疏議>>以及<<關市令>>中都對假冒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界定以及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

    宋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歷史上又被稱為小商業革命時代,而宋朝除了有法律保障消費者權益外,還有一個專門的組織:“行會”。行會是由商人集體自發組織形成的,說白了就是一個商會。行會中會選出一個會長,大家共同制定行規,會長則監督行業內各個自營體的施行情況,從而起到監督規範的作用。統治者們十分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百姓們如果買到了假貨或者次貨,可以到行業協會去舉報。

    因此,古代中國雖然是傳統的小農國家,但在商業上的打假措施還是比較到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要制定出年終獎方案: 年終獎應該怎麼發? 給發多少? 是給1-3個月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