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老師小私塾

    商鞅,一生只有“變法”二字。

    這個變法,給他自己鋪就了一條不歸路。

    不過人生高光時刻,他哪能甘心放下。他成名於變法,譭譽於變法,斃命於變法。

    他近乎斷子絕孫式的重刑罰、推新法,結果未至子孫,自己先葬身在“五牛分屍”的極刑中。

    個人認為,秦惠文王是在舊恨新仇,加君權鞏固的需要下,做出的這個決定。

    我們來分別說說秦惠文王和商鞅之間的那些事。

    舊恨

    秦孝公時期,也就是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堅持秦國遷都咸陽。太子不同意,對變法說三道四,商鞅就殺雞儆猴,對秦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堅決要法辦太子以警示天下。

    這可是一樁能秒上“熱搜”的新聞,絕對能彰顯新法必行的政策力度。於是太子就成了商鞅手中的一顆棋子。

    雖然後來以處罰太子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了結此案,但受辱的太子,鼻子被割、臉上刺字的兩位老師,就成了有著共同仇恨目標的幫派,這個幫派:

    恨他商鞅,絕對不是三兩天!

    具體情形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秦孝公真的對新法推行,堅決到要改世襲為禪讓的程度嗎?未必。

    此舉多半有其用意:一方面是給太子以警告,表明自己的變法遺志堅定;另一方面,商鞅當時因變法而勢力和名聲過大,秦孝公死後,太子能否掌控商鞅,保住嬴姓君權,秦孝公有著擔憂。此舉其實試探商鞅的野心,大過於信任的。

    這對秦惠文王來說,釋放了一種危險的訊號。

    雖然商鞅經住了考驗,拒絕了秦孝公的傳位之意,但當他處在人生至高點時,自比五羊皮百里奚,人前得意之極,他是根本感覺不到自己死期將至的。

    即使被秦惠文王削官返回封地,他仍不避風頭,出行儀仗隊伍,和諸侯的規格都差不多,自然就更給秦惠王文以判斷:他回封地後,積蓄力量,謀君篡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殺之以絕後患”就成為他唯一不二的決定。

    商鞅因此名聲大噪,至今我們提到變法,都是以“商鞅變法”為主。可見,在當時人們更是隻知道有“商君之法”,而不提“秦王或秦國之法”。商鞅的勢力,在秦孝公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而且他肯定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派系的勢力。

    功高蓋主,是哪個君王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對於秦惠文王,他執政之初最首要的事情,不是發展,而穩定,穩定自己的君權。

    如果說局勢需要,繼續任用商鞅,穩步推進變法,豈不是更合理?而事實上,商鞅即使被幹掉,秦惠文王在如此眾多的反對意見下,仍然沿用的還是商鞅的一套做法。這也就更證明了:

    秦惠文王目的,不在於平民怨、聽呼聲,而僅僅在於容不下商鞅這個人。

    可嘆商鞅,執著於建立功名。從衛國、魏國,輾轉來到秦國,託人三番五次進諫,自己的政治見解,從建立順民意的帝王之道,最後妥協到投秦孝公所好,推行逆民意而上、速見成效的霸王之術。

    秦王急功近利,商鞅也好大喜功,聰明反被聰明誤。雖然歷史的車輪被他推動加速前進,但他自己也未能善終其身。

    當商鞅被五牛刑車套住之時,他內心是否有作繭自縛的悔恨,還是早已堅定從容地看淡生死,我們已經無從揣測。

    但秦國後來一統天下的功勞簿上,商鞅這個名字,是誰都無法抹去的。

  • 2 # 曉霜文史論述

    秦惠文王執政初期,之所以處死商鞅,既有君權和政局的需要,還有一點那就是他不信任商鞅。這是他殺商鞅的根本原因。

    孝公去世,商鞅掌管國中大權,嬴駟缺乏實力。

    眾所周知,秦孝公晚年,因為害怕嬴駟不能繼承變法的精髓,使秦國變法半途而廢,他是有意傳位給商鞅,因為商鞅是這場變法的策劃與執行者。

    而嬴駟繼位,雖然是合法的,被秦中國人認同的,但是秦孝公認為他對變法的精髓理解的不夠透徹。

    商鞅除了是大秦的左庶長,他還是秦國的駙馬。在秦國,駙馬也是秦國的家人,不存在歧視。所以,他繼位也是可以的。

    而且晚年的秦孝公給了商鞅至高無上的權利,即便他死後,也給留下了許多的暗中力量,而被流放過的嬴駟此時剛剛回到朝中,沒有自己的實力。更沒有辦法與商鞅抗衡。

    所以,殺商鞅有助於自己君權的集中與控制。

    嬴駟初繼位,處處以商鞅為尊,事事聽他號令。

    秦孝公生前,為了秦國的大局考慮,把流放在外的太子嬴駟接回宮中,加以培養。

    當時的太子少傅也因為教導太子不利而被刺字流放。太子的伯父公子贏虔也因此被割掉了鼻子。從此不願面見世人。

    所以,太子嬴稷回國以後,他在朝中的勢力因為自己全都給作死了。

    因此,當商鞅掌控秦國的大權時,他處處小心謹慎。見了商鞅甚至還以晚輩之禮見之。

    有關秦國的政治,只要是商鞅提出的,他無不照準,就像一個受氣的小媳婦,處處忍讓。因為自己沒權,國中尚有老士族想要恢復舊制,朝中勢力表面平靜,實則暗潮洶湧。

    此時的嬴駟說他是處處依賴商鞅,倒不如說他如履薄冰,事事小心。因為身邊沒有一個可信任的人,所以,只好對商鞅百般忍耐。

    嬴駟信任伯父贏虔,無法信任商鞅。

    親疏有別,公子贏虔是嬴駟的伯父,而自己從小受到伯父的教導。當年他觸犯法律以後伯父因他而受到酷法制裁被割掉了鼻子。

    因此嬴駟在信任贏虔的基礎上又多了幾分愧疚。

    君王也是有血肉之軀的平常人,在嬴駟心裡,商鞅與贏虔,自然是贏虔更可信一些。

    也是贏虔才能讓他放下戒心,而商鞅對於嬴駟就只是那個用秦國律法迫使自己遠離朝廷的惡人。這個私仇必然要報。

    所以,嬴駟對商鞅不信任甚至是怨恨的,而商鞅有掌握朝中大權,這也是嬴駟要殺商鞅的原因。

    總之,嬴駟殺商鞅不外乎三點原因:一是商鞅曾經被秦孝公屬意秦國君王的繼承人,而商鞅掌握著秦國的大權,如果商鞅想要奪取王位,那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嬴駟容不得他;二是秦孝公死後,朝中的老士族想通過嬴駟的手處死商鞅,恢復老士族以前的地位,朝中動盪,嬴駟因私仇成為背後推手,為維護朝局穩定殺了商鞅;三是嬴駟不信任商鞅會全心全意的輔助自己,他更願意用那個因為自己而受刑的伯父,這是嬴駟殺死商鞅的根本原因。

  • 3 # 讀懂史書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當時的形式。

    秦惠文王執政初期,商鞅已經爵封商君,有自己的封地。

    此時的商鞅對秦國政局有什麼影響?

    在朝堂上,能不能達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在實力上,有沒有取秦君而代之的可能?

    答案是他沒有,他的存在不妨礙秦惠文王執掌秦國。

    那麼,此時的秦惠文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

    是秦國公族與新法之間的矛盾,是守舊派與革新派之間的衝突。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會直接導致兩大利益集團對立,進而引發內亂,這是秦惠文王不想看到的局面。

    秦惠文王能怎麼辦?

    廢棄新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守舊派?

    比較折中的辦法就是殺掉變法的發起者,稍稍平息守舊派的怒火,以此弱化矛盾。而後慢慢蠶食守舊派,平穩地完成這場變革。

    此時,用商鞅的一條命來平息可能發生的動亂,是最符合秦惠文王利益的做法。

    在這一點上,商鞅與漢景帝時期的晁錯完全一樣,都是替罪羊。

    綜上,筆者認為,秦惠文王殺掉商鞅,是政局需要。

  • 4 # 瘋狂的小鴿子

    商鞅的死即是軍權需要,也是政局所需。

    先分析當時背景:

    一、秦惠文王絕對算是一個英主,他的能力和執政是絕對在戰國時代排的靠前的,他不願意看到有這麼一個威脅他執政以及施展抱負的人;

    二、商鞅變法已經成功,當時秦國已經在變法上走上正軌,想要改變可能性不大,秦國已經不需要他,他的存在只是一種多餘;

    三、商鞅已經功高震主,秦國新軍感激他,也支援他,同時他的妻子還是公主,他有著極大軍事和政治影響力,從君王角度來說,他已經是時候隱退,可是他捨不得,如果他放棄一切,有可能安享晚年(不過可能性很小);

    四、他的變法得罪秦國傳統貴族實力,而在當時貴族實力是強大的,他們是治國理政基礎,變法成功了,但他們需要一個藉口來發洩他們私慾;

    五、殺了他,也給其他企圖變法人一點警示,就算變法成功了,你依然是罪人,依然要死,從這個角度來說,商鞅的死還是有一定時局影響的;

    六、商鞅變法成功,純粹是嚴峻刑法,不僅得罪貴族群,其實從本質來說,民眾也不是很支援,在那個時期,百姓大多數愚昧無知,他們很多被迫去從事一些事情,這種情況雖然有極大好處,但是也給他們無形之中增加負擔,這也是為啥秦朝滅亡了,老秦人都沉默了;

  • 5 # 好嗨喲讀歷史

    在我看來,這個不僅是君權的需要,也是當時政治局勢的必然選擇。

    首先,秦惠文王繼位之初,商鞅的聲望早已達到頂峰,因為“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這情況和後面的只知道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是一個道理。說明人臣已經有威脅君權的能力,這是所有君主不能忍受的。

    其次,商鞅變法不僅使得舊貴族勢力厭惡新法,也使得普通百姓不爽。“今衛鞅內刻刀鋸之刑……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哭號之聲動於天地,畜怨積仇比于山丘。”商鞅的死能緩解各階層的矛盾,也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是最好的結果。

    最後,秦惠文王通過處死商鞅,積累了自己的威信,並暗中培植親於自己的勢力,實現自己完全的掌控秦國,只有這樣才能讓變法的成果保持下去,不像其它變法一樣來個人亡政息的結果。

  • 6 # 溫明昊

    秦國本來只是西方的一個邊陲小國,但是卻在戰國時期實現彎道超車,最後甚至一統天下,離不開兩個人,秦孝公和商鞅。

    沒有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再厲害也難以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沒有了商鞅,秦孝公空有強國之志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以說,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卻在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以後,就被眾人以謀反之罪陷害,最終不得不起兵造反,兵敗自殺了。

    那麼,秦惠文王為何一定要除掉商鞅呢?商鞅必須死嗎?

    遠的不說,就說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除秦國外,楚國有吳起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等等。

    這些變法在提出來的第一時間,遭到的不是眾人的贊同,而是眾人的反對,來自貴族的反對。

    以楚國為例。楚國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吳起變法期間,楚國國力強盛,一時間風頭無二。這些變化,楚國貴族看得見嗎?

    吳起變法的失敗,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楚悼王的死亡,讓吳起變法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援,後續的國君不知道利用吳起來轉移矛盾;一個是吳起變法太過強硬,沒有有效地疏通楚國貴族的怨念,以至於貴族們的怨念無處排洩,最後殺死了吳起。

    這很重要。

    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和秦國的吳起變法其實頗為相似。

    因此,在秦孝公死後,就有人誣告商鞅造反了,而商鞅也因此死亡。

    但是,秦惠文王聰明得多了。他在滿足了貴族們請求的同時,繼續施行商鞅變法,這下,秦國的貴族們傻了。

    這不對啊。秦君既然統一了我們陷害商鞅的請求,自然是不想承認商鞅變法了,這怎麼和想象中不一樣呢?

    這應該是當時秦國貴族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他們知道如今的結局,恐怕寧願廢除新法,不殺商鞅。

    這是來自外部對君位繼承的威脅。來自內部對君位的威脅就更多了,春秋戰國時期,弒君的例子不要太多。

    當時的秦惠文王就算沒有那麼大的危機,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商鞅的事情,恐怕也會影響他的統治。

    而當時,商鞅變法已成,秦國已經強大起來,商鞅作為變法先鋒的作用已經結束了。此時,能夠用商鞅的姓名來換取自己國家的穩固,恐怕換成是誰,都會同意。

    兔死狗烹的事情,一直在上演著。站在我們的角度,這自然是無情的,但是站在秦惠文王的角度,卻是再划算不過。

  • 7 # 歷史四方會

    古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的心思千萬不能以常人之心去猜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天子治罪臣子往往不需要理由,但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無緣無故的恨。那麼秦惠文王剛剛執政,就迫不及待的滅族商鞅,到底什麼原因呢?

    我是四方,我來回答。

    因為天子畢竟是人,那麼我就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以下原因,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指正!

    商鞅變法受阻,嚴厲處分太子老師

    秦國本是西部邊陲小國,經濟落後,軍隊戰鬥力不強,在諸多諸侯國中,常常沒有多大的發言權,只是利用崤山、函谷關的險要位置,才沒有太大的危險。

    當時的列國為了圖強,不斷地進行變法,但因為貴族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對,變法都不徹底,而且都以失敗而告終。

    為何要變法?

    既得利益者,即貴族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變將不能向前發展。

    但凡變法就會不同程度的損害他們的利益,小變小損,大變大損。

    商鞅的變法政策極大的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們的激烈發對,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正在這時,太子贏駟犯了錯。商鞅向孝公稟告,要想徹底的進行改革,最終獲得成功,必須嚴肅處理這件事情。只是太子乃國之儲君,不能用刑,但必須處理太子的老師。

    於是,在孝公的支援之下,對太子的老師施以了墨刑,也就是臉上刺了字。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變法成功,商鞅聲名大噪

    自從處分了太子的老師之後,秦國的變法幾無阻礙,百姓獲益頗多,秦國的實力也因此大增。因此,秦國上下無論是婦孺老幼,均知商鞅。

    商鞅不但在老百姓中的威望甚高,而且在朝堂之上大權在握。

    惠文王初登大寶,殺商鞅是穩定朝綱的需要

    新登基的大王,最怕的就是權力過大的權臣。

    因為商鞅的威望太高,權力又太大,惠文王的內心本就有所忌憚。再加上當初變法之時損害了很多貴族集團的利益,這些人就趁機造謠說商鞅要造反。

    本想下手卻沒有藉口,趁機抓捕了商鞅,並施以車裂之刑。

    殺掉商鞅之後,惠文王既得到了貴族的支援,又大權在握,進一步加強了君權,何樂而不為呢。

    四方說:

    惠文王殺商君而不廢商法,這個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並不矛盾。商鞅變法畢竟使秦國這列戰車,繼續朝強大的方向發展,商鞅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已經失去了他的價值,阻礙了秦王的統治。無論是誰即位,都必然除之而後快。

  • 8 # 正史漫談

    秦惠文王是自秦孝公以來,又一位對秦國霸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對外的最大功績是兼併巴蜀、破壞合縱、削弱楚國;對內,其一是迅速穩定了“後秦孝公時代”的秦國政局,其二則是繼續保持了商鞅變法,避免步入楚國吳起變法那種“人亡而政熄”的局面。

    而除掉商鞅,則是秦惠文王穩定政局、穩固王權的核心舉措,雖然有“卸磨殺驢”的嫌疑,但對秦國、對他自己而言,確實是很必要的動作。

    而商鞅(公孫鞅)則比較特殊。他的變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讓秦國一舉具備了左右戰國發展程序、改變中國古代歷史走向的力量,甚至還為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模板。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商鞅變法是古代最成功、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改革。

    但是,有利於秦國的,並不意味著符合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個人與政權的訴求,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一致的。商鞅變法得罪的,可不僅僅是被割走大量利益的貴族階層。

    先說秦惠文王本人。姑且不說當初商鞅懲罰他老師的行為,畢竟事實證明這個動作對促進變法的落實起到了關鍵作用,秦惠文王作為受益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所謂功高震主,商鞅在前任君主手下所立的功勞越大,對新一任君主的威脅也就越強。

    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這已經不是私仇的問題,而是對君王權威赤裸裸的現實威脅。一般來說面對這種情況,頭腦清醒的功臣往往會急流勇退(比如後世的張良),但被封為商君、享有六百里商於之地的商鞅並捨不得眼前的權勢和富貴,活生生讓自己成為了新任秦王的眼中釘、肉中刺。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故吾教令,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

    以上是《商君書》中的公孫鞅本人的言論,他的變法,就是要以嚴刑峻法,逼迫老百姓從事他們不願意乾的種地、打仗這兩件事,至於其他的諸如遊學、經商、投機倒把、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為貴族當門客等相對輕鬆的門路,一律杜絕。

    但是,人人生而追求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本性使然;商鞅要在短期內實現這麼大的改變,那只有一個辦法:殺戮。

    今衛鞅內刻刀鋸之刑……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哭號之聲動於天地,畜怨積仇比于山丘。

    因此,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變強大了,也讓一部分人因功勞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在變法之下,一生中的軌跡也就被徹底固定了:種地打仗,不死不休。

    因此,商鞅得罪的並不僅僅是貴族階層,而是上至新君、下至百姓的秦國各階層。當秦孝公死後,商鞅也就完成了他的最大任務,不可避免的步入命中註定的絕境。

    誰對商鞅變法的功勞最大?不是商鞅,是秦孝公

    作為孤身來到秦國的外人,商鞅為啥可以掌握生殺大權,不僅可以對老百姓舉起屠刀,甚至能削掉秦孝公親哥哥、太子師傅公子虔的鼻子?

    這都來自秦孝公的無條件支援。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釋出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從公元前359年開始變法,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在秦國可謂一人一下、萬人之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整踐行他的法家治國理念,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而商鞅本人,則是一個從魏國來到秦國的外中國人,這是典型的“猛龍過江”。而這背後的最大推手,則是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秦孝公。

    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檣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蘇軾的上述言論,雖然有失偏頗,但也點出了秦國變法中秦孝公的關鍵作用。正是得益於他的強勢掌控力,商鞅這位外來戶才能呼風喚雨、如願以償。

    但新上位的年輕秦惠文王暫時並沒有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史書中稱權貴們乘機攻擊商鞅,但事實上,也許他們攻擊的是秦政呢?畢竟恢復到以前的貴族政治,讓他們躺著享受特權,才是最理想狀態。如果他們趁機煽動老百姓,秦惠文王的位置也許就岌岌可危了,畢竟在秦孝公之前,秦國發生過多起國君被殺、被逐的案例。

    總之,秦惠文王之所以殺商鞅,並不是由於私仇,而是政治家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政治考量。當然,筆者這樣說,只是就事論事,並不是為這種“卸磨殺驢”的行為唱讚歌;封建體系下的數千年中,這種事件不斷上演,不能不說是人性與權力的悲哀。

    不過,商鞅活著時已享受頂級榮華富貴,死後其法令仍然繼續儲存,並且他的變法對其後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相對於其他同行而言,他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肯定。

  • 9 # 簡史筆記

    秦惠文王即位後便處死商鞅,本人認為有幾點原因:一是商鞅實施變法,觸動了當時秦國貴族的利益,因為有孝公維護著,秦國的貴族們一直不敢彈劾商鞅,當時太傅公子虔被他連用兩次刑,躲在家中八年都不敢出門,而商鞅在任期間,仗著秦孝公撐腰,一直壓迫著秦國貴族們,導致那些名門望族對他恨之入骨。這是他被處死的政治原因之一

    二是他沒在人生巔峰時急流勇退,在得勢之後也不得收斂。商鞅在被封為商君之後,開府建牙,出門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也是有點飄了,史記中記載,秦國的貴族曾經派了一個叫趙良的人,規勸商鞅隱退,這應該也是是貴族們給商鞅的最後一次機會,這是他當秦相的第10年,變法已經初顯成效,其實商鞅的使命也差不多完成了,但是商鞅不願隱退。

    三是商鞅為了實施變法頭一年,為了變法能在秦國更好的實行,拿當時犯法的太子(秦惠文王)開了刀,對他的太傅公子虔處以刑罰,太子的太師公孫賈也處以黥刑。

    歸根到底,商鞅是得罪了整個秦國曾經的貴族們,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秦惠文王不可能為他得罪這麼多人。而且從他車裂商鞅,也能看出秦惠文王對商鞅也十分不滿。

  • 10 # 貴君

    既是君權需要,也是政局需要。秦惠文王執政初不可能有其父親的威望,所以他首先需要立威;其次,商鞅功勞太大,功高震主,必須拿下;第三,新君登基要建立自己的團隊,不符合團隊需要的、或對自己工作有可能產生阻礙的人一律清除;第四,籠絡人心,之前受排擠的貴族們仍然是維護統治的主導力量,雖然可以讓他們轉變觀念,但要給他們一個說法。因此,商鞅必死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物可以降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