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定的犀牛
-
2 # 蠶豆青青
一~商品房的價值不是由單價或建築面積決定的,而是由總價決定的。已經購買的商品房,無論用哪個面積計算,只是數學遊戲而已。不必當真。在江蘇淮安等地,一直就是銷售的時候講的是建築面積單價,而簽約的時候用套內面積單價籤這樣的情況。
二~按實際面積銷售更合理的地方在於客戶對自己的中意的房源有更明晰的認識,繳納包括物業費維修基金等費用時更合理,並不代表費用會少多少,計費方式的變化會導致計費單價的變化,該交的還得交,無需太興奮。
三~關於前面房源按現有建築面積包含公攤,以後房源按實際面積的銜接問題,就像當年房產證土地證二證合一一樣,對相關部門就是一個系統升級問題,在房產證和不動產證上面本來就有明確的記錄。
四~對普通業主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以後按套內面積算了,就要退公攤面積的錢那麼一回事。只是單價改變而已,物業費套內面積少的少交而已。其他的還是一樣。不管怎麼說,按實際面積銷售是一種進步,客戶會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買的房子究竟值多少錢,如果你過去花三萬元每平米買的高層,現在變成三萬八每平米了,不是漲價了,是和國際接軌了,按實際面積算了,更明白國內的房價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了。
-
3 # 小鑫的中介生活
房屋總價:很多人認為按套內面積交易,會節約公攤費用。大家自己算比帳就會明白,按一棟18層,出去一樓剩下17層,一層三戶,公攤按18%來算(18%算少的了),一棟樓被購房者公攤了1000多平方的公攤面積,一個小區20棟樓房,那就是20000平方的公攤,按10000元一平方來算2個億,你們認為開發商可能捨棄這2億的利潤嘛?而且有的樓盤賺的還沒有公攤面積的錢多,2個億的公攤面積攤到每戶差不多就是提1700-2000元一平方的價格。羊毛出在羊身上。
物業費:對於物業費來說,它稍微提點價格就好了,說實話,不要想著交低物業費能享受好物業待遇,我們自己都知道回報和付出不成正比的時候離職,人家物業沒有高工資能給業主請來好保安,保潔嘛?
二手房:全中國每年交易那麼多二手房,按套內使用面積交易,對於出售的人來說無非就是漲價,不要想著人真會那麼傻,誰會接受自己直接虧損20%以上出售,寧願爛手裡。最後還不是買房者買單。
銀行:真按套內面積交易,那那些還在按揭抵押的人,不得玩了銀行按使用面積評估,還在按揭抵押的人不得在補最少20%上去,那斷供不得成千上萬的增加。
公攤面積突然的取消,不一定是好事,我們不能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
4 # 大嘴巴說房子
政策上是為了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可是到了開發商那裡可就難說了。
開發商拿地的價格不會變便宜,鋼筋水泥等材料上漲。開發商該怎麼尋求利潤呢?沒有利潤開發商就沒法生存。
如果不說多按照20%的公攤就算,在原房價的基礎上繼續賣,那麼開發商純利潤要縮水20%,目前來看,還不知道有哪些開發商利潤有這麼高。
所以說開發商會變相漲價,但是老百姓的各種交易稅費會減少很多,包括物業費,維修基金等等。
-
5 # 太原嘉信地產
算套內面積,單價會抬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老百姓花錢,開發商沒有任何影響。
看來是國家規定,抬高物價。
近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訊息,住建部發布38項住建領域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範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涉及住宅專案規範、非住宅類居住建築專案規範、民用建築通用規範、園林工程專案規範、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案規範等38份規範的修改。
其中《住宅專案規範(徵求意見稿)》第二部分2.4.6條指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 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檔案中明確提出房屋應以套內面積來進行交易。
這意味著,近年來輿論密切關注的“買100平米房子只得70平米”現象有望得到解決。
回覆列表
正面影響吧!
買房肯定價格更高,畢竟現有房價包含了大量公攤面積。
消費者買房感受更直觀,計算房價更方便,能減少面積方面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