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橙黎優伊
-
2 # 一塊圓圓的餅乾
確實很多,會發現很多人做很多事都是帶有明確的目的性。但其實他們也沒有錯,有的人確實也在不斷追求功利的過程中,自身得到了提高。但這樣活著,很累不是嗎?
《無聲告白》裡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精緻的利己主義其實很可悲,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或迎合社會期待,或為自己尋得更多利益,可是你問他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並不知道。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大家都說A好,那就拼命去爭去搶,可是自己是否真的喜歡A?他們不知道。
其實最開始我很反感這樣的利己主義,做什麼事都圖功利,對自己沒利益的就不做,有的理直氣壯覺得利己是天經地義。後來我覺得,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一樣,我也沒資格評判他人什麼的,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很高興四年來,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喜歡的,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在意他人的評價,所以每天都活得很快樂。我的快樂來源於我自己創造的生活,來源於書本,來源於我簡單純粹的人際關係,不依賴與他人的肯定或認可,也不必迎合他人的期待。這樣子才能真的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3 # Deserts
關於“利己”這個概念,前提是要有“利益衝突”的存在。也許我可以理解為,大學身邊的人在一些事情上,沒有高中時期那麼互幫互助。在人際關係上,大家對彼此的包容性可能越來越少。這也可以理解為大家越來越重視自己,愛護自己,自身的個性明顯突出、風格鮮明。
我認為大上學後,會發生身邊的環境有這種轉變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大學之前的校園環境和大學內的校園環境其實是有著本質上很大的區別。
高中、初中、小學這幾個階段的校園,對於同學之間幾乎沒有產生直接利益關係。大家的分數可以都一樣,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考更高的分數和進入未來更好的學校。換句話說,這個階段是一起奮鬥的時光,他人的努力和成績和自己毫無衝突,而互幫互助的時光也會非常讓人難忘。
其實,對於這個階段,同學們之間的文化環境、生活環境並不會有很明顯的不同和差異。因為周圍的同學大部分都是來自同個地區,可以講同一門方言,探討同一個話題,親切感也會更讓人深刻。所以對於以前校園來說,其實是非常純粹地在獲取知識的階段,大家之間並無“利益”關係。
大學大學之所以會是進入社會之前的重要過度階段,是因為其本質上是在模擬一個校園的“小社會”,也具備社會的一些規則。在這個時候,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可能你無法很明顯地得知,但是你會在一些事情中默默感受得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校的獎學金,每年能拿到獎學金的名額都非常有限。在每年評優的時候,也很明顯能看出大家都在為各自爭取,這實際上是透漏著競爭法則。因為再也不像高中,成績優異的人都可以收到老師一視同仁的表揚。在大學諸如此類的事情上,每個人都只能成為那少數名額之一。
其次,是性格方面。大學的人形形色色,包羅永珍。不同的地區文化、成長環境、生活經歷都會塑造一個個性格鮮明並且不同的人,而這個時候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包容不同的性格、或者是強烈在乎自己的感受。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首先是因為大家在大學裡對“朋友”一詞的在意程度會有所削弱。例如別人會想“我這麼多年來已經有很多好朋友了,其實也不缺你這一個。”其次,上到大學之後大家都會有很繁瑣的事情要處理,例如就業壓力、社團部門工作繁瑣、日常生活瑣碎。每個人希望自己可以活得輕鬆點,不想在重壓之下還要去忍受他人的脾氣。所以說,這些也都是利益衝突下的“利己體現”。
總的來說,我不能認為利己主義就是不好的風氣。因為本身我們生存法則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我認為,這種維護自己利益的做法,一定不能建立在傷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應該踏實地、切身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
-
4 # Me 。。
人性的弱點。。。人都是自私的,利他的人很少,但利他的人未來發展都不錯,因為讓別人有所得,自己也會得到。。。那些利己主義者普遍都走得不長遠。
-
5 # 禾小車
我其實不太喜歡利己主義這個詞。我更喜歡說是自我意識感變強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變得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愛自己。同時,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與周圍人和睦相處。
-
6 # 青春笑我狂
因為中小學學生都是書裡書外書生氣,說話、辦事謙虛、客氣。平時交往極難涉及自身長遠、重大利益。
大學生,相反。
-
7 # 大板牙說教育
這個問題很好,但不是關鍵點,關鍵的問題是,當我們身邊全是利己主義者的時候,我們的對待方式很關鍵,是抱怨這個社會的自私自利人心險惡還是用我們的包容性去容得下這些“小人”,一個人能把利己主義者處成生死之交,能讓他對別人斤斤計較,對我們卻可以兩肋插刀,這是我們的本事。
這也就涉及到一個“容”的問題,古語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利己主義,是這個人的心量沒有開啟,做事做人時刻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兩個都是自我利益為中心的人一定會誘發利益衝突,出現無法相容的時候。而如果有一方能夠放下自我的利益得失,轉而以“我們”的利益得失為最終導向的話,就可以“榮辱與共,休慼相關”。
所以,孩子,這是件好事情,周圍有這麼多的利己主義者,正是磨練我們包容度的時候
-
8 # 娓娓道來的獨白
其實是大家上大學後,隨著年齡的成長,越來越成熟,相對目標明確,追求自我發展,可能會相對獨立,甚至於功利,但也不是絕對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其實並不是上了大學之後身邊全是利己主義者,只是需要恭喜你明白了這社會的真性情,慢慢地悟透了人際的複雜。因為在上大學之前,我們一直處於一個很純潔的人際交往圈中,只有我們的同學、老師和一些親戚,什麼事情父母會為我們準備好,不用關心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我們只需要多擔心擔心成績,在高考上多花心思,我們也就一直處於這麼個簡單的環境。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再需要依賴父母,我們慢慢地脫離自己的舒適圈,去接觸社會,也肯定經歷了從未有過的事,我們得要和陌生人溝通,從離開家的瞬間,我們就踏上了一條名為成長的不歸路,我們試著一個人拖著行李箱出門,一個人購票,一個人乘車,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走陌生的路,還得去問路,不然連目的地在哪都沒個數。當然,作為大學生,我們的資金來源也大不同,以前是父母每個星期都會給點零花錢花花,雖然到了大學裡,也會從父母那拿到零花錢,但一般都是一個的生活費吧,如果你用錢不當,那估計都難以維持一個月的日常,所以我們總會想著如何才能省點錢,於是我們會為了一袋水果的價格而斤斤計較、會為了一頓飯錢而選擇AA制、甚至會為了省錢選擇在雙十二低價搶購,我們也會想盡辦法做點小兼職賺零花錢花花,所以可能會拉上自己的同學和朋友和自己一起做所謂的“副業”......其實這些也都不過是努力想改變自己的現狀,都不想做一個伸手黨而已,學著大人的模樣慢慢地成長,學會去與這個社會相融合,學著去了解世界更多的方面,然後成為一個厲害的大人。這都是人性的真實的面目,個人的私念在慫恿著自己去做那個之前從來沒有試過的事。所以在慢慢成長過程中,答應自己不要也讓自己成為那個曾經討厭的人的樣子,你要記得你為什麼而出發,始終帶著你那顆熾熱的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