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靠力氣吃飯的都是心眼直,講義氣,而讀書多了就靠陰謀詭計吃飯,把利益放在第一了。
12
回覆列表
  • 1 # mimang830

    這個問題我在另一個類似的問題中說過。就偷懶一下,直接複製過來。

    這句話和《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不謀而合。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讀書人,書讀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靈巧,想的就多,想的多,簡單的事情就複雜了。治國其實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所以《尚書》中說“人心惟危”。為了使人心簡單而不復雜就要“絕聖棄智”。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人們越是提倡的事情,就說明那種事情是人們缺乏的。就比如當今社會扶不扶的問題。

    古時“屠狗輩”多是不識字的人,心眼直,沒那麼多花花腸子。記得七八十年代,村子來了陌生人,隨便去一戶人家討要食物吃便可吃飽。而今麼……呵呵。

    古時的“讀書人”基本上讀的是孔孟之書,行的是教化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道家講的是順應天性,《莊子》中有《馬蹄》一篇說的明白。“屠狗輩”沒讀過書,更不要說識字了,行事大多隨心而動,頗符合道家理念。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莊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每每看到此處,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魯迅的《狂人日記》,想必魯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發才寫出《狂人日記》的吧)

    老子、莊子認為讀書人是禍亂天下的根源。韓非子也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國曆朝歷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識字讀書想必於“儒以文亂法”有關。仗義,行俠仗義的多是“屠狗輩”,所以中國曆朝歷代也不提倡武。

    有人認為“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胡說八道。且看裡面有“多是”二字,並非全部。

    看當今社會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然人心不復純樸。猶記小時候撿到了錢那可真是交給老師或警察叔叔的。那時的老師也是盡心盡力的為學生好,沒有補習班,更不收什麼亂七八糟的費;見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膽的攙扶幫助;小孩子可以隨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擔心有人販子……

    山裡人受教育程度低於鄉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還是難事,鄉下人受教育程度低於城裡人。到鄉下去如果有事了,問問當地人大多都會給予幫助的,比如口渴了給口水喝,餓了給口飯吃,問路也會指明方向,會給你帶路,在山村裡甚或會讓陌生人留宿。在城裡則不一樣,街道上求人幫忙大多沒人理會,去敲居民都安有貓眼監控。為什麼?當然,有人認為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認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人心愈加險惡。古時如此,現今亦如此。

    另:前一陣子,有一個出國留學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與父親斷絕了關係?這算不算負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不能一概而論。就如同陰與陽一般。明代曹學佺能說出這般話來,想必也是事出有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職場中遇到的喜歡拍馬屁又沒能力做事的同事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