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民族
-
2 # 太喜的尾巴
哪吒的故事本來是一個有印度神原型的故事,北方多聞托塔天王俱毗羅有個兒子叫哪吒俱伐羅,曾在亞穆河殺過龍。這是原型。
傳入中國後,唐《開天傳記》直接說哪吒是俱毗羅之子。因為李靖的名聲太響亮了,所以上述故事變成了李靖和他的兒子哪吒。
在《封神演義》中更細化這個故事,搞成了意氣少年和專橫懦弱父親之間的事,孩子鬧海殺龍,父親迫於龍王威壓,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再後就是美術片《哪吒鬧海》,那個白衣哪吒橫劍自刎,這裡就是更多的展現一種反抗精神和孩子的極盡委屈,這大概是很多人對這一版念念不忘的主因了,因為這是大部分人孩提時代接觸到的第一個悲劇。
至此,哪吒不再是佛教故事,逐漸演變成了佛道融合的故事了。最近新上的《哪吒》,又打破了以前的故事,哪吒沒有殺龍也沒有橫劍自刎,反而加了父子情深的故事。
首先,普通觀眾是不反感“翻拍”或者“改編”的。金庸老先生的那幾本書,光《射鵰》《神鵰》怕是都有幾十個版本了。每一次翻拍,都照樣有人看。《哪吒》只不過是用了經典角色,劇情都是原創的。照本宣科地翻拍都行,《哪吒》這樣的翻拍,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只要合理的改編,中國產動畫電影用經典角色完全沒有問題,觀眾一直都有。
其次,仍然處於市場開拓期的中國產動畫電影行業,一部商業上成功的電影,要比藝術上成功重要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哪吒》大賣,很多人都在感謝《大聖歸來》。《大聖歸來》製作上有很多瑕疵,但是它的大賣突破了原本中國產動畫電影 5億的天花板,讓更多的資本看到了動畫電影的潛力,這才有後面的幾部原創故事佳作。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大聖的這次突破天花板,為什麼不能是同樣具有相當質量的《魁拔》或者其他原創故事?道理很簡單嘛,就算原創的故事再好,觀眾不認識,誰會去看呢?《哪吒》《白蛇》也是如此,舊瓶裝新酒,更有觀眾緣。《哪吒》的這次大賣,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勝利。所以,改編經典故事,是中國產動畫電影人歷經艱辛,摸索出來的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好了,以後那些完全原創的電影,才有可以依存的市場,才有數量可觀的觀眾,才有錢賺。沒有錢,靠愛發電嗎?
回覆列表
又是關於《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問題,最近最熱的一部卡通電影了,可能還比今天上畫的《上海堡壘》熱,票房應該會超過《上海堡壘》吧!但這部卡通的確是舊瓶裝新酒了,把哪吒的行為用“魔”來概括就能熱到這種程度?真的是不能理解。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卡通個人感覺多多少少有一些日漫的感覺在裡面,不知道是不是,這只是個人的一種感覺罷了。至於舊瓶如何裝新酒,把它改得面目全非就是了,不難!原著裡哪吒都沒有被身邊的其他百姓所討厭和看不起,這個導演腦洞大開,按照《火影忍者》一改編,就成了現在的這部垃圾。原著裡哪吒就是李靖的三兒子,住在陳塘關裡,人家是公子哥兒,身邊是有人服侍的,人家是官的兒子,並不是什麼平頭百姓,所以電影裡的那些情節是不存在的。這個導演把《火影忍者》信手拈來,改得不論不類。這個導演甚至把太乙真人都亂改一通,簡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謬。還有就是特意把哪吒的樣子搞得這麼邪,就是為了烘托以後的劇情的,實在是不敢苟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