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學藝術要走大眾化道路,對於詩歌來說,就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究竟該寫貼近大眾生活的詩歌,寫大眾都能讀懂的詩歌?還是堅持詩歌的小眾化,繼續寫那些多數人看不懂的朦朧詩、意象詩?希望大家可以廣泛討論,讓詩人們知道你們的想法和看法。
11
回覆列表
  • 1 # 鳳凰讀書號

    首先要更正題主的是:文學藝術並不走大眾化的道路,它走反映當下時代的藝術創造路徑;而對於嚴肅的詩歌來講,它既不會俯身於大眾生活,也不會只僅僅塑造題主口中的朦朧詩和意象詩。其次,要更正題主的是:口語詩,只是具有口語傾向,以口語傳播路徑為主的詩,而你所說的朦朧詩只是特定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用意象堆砌不同含義拓展的詩,這樣的分法是不對的,並不存在什麼意象詩,每首詩中幾乎都包含名詞,都有意象存在。

    回到題主真正的問題:口語詩和朦朧詩哪一個更適合傳播?我的答案是口語詩更適合傳播。理由如下:

    1.從意象上。口語詩比起朦朧詩並不晦澀,並無太多意象的堆疊,便於大眾理解。

    2.從語言上。口語詩的詩歌語言簡單明快,句式短小,而朦朧詩的詩歌語言因意象繁雜,句式雜糅,雖有韻律存在,卻不如口語詩便於朗誦。

    3.從詩歌主題上。口語詩的詩歌主題僅僅為表現生活的單一側面,或情景,或事件;而朦朧詩的詩歌主題普遍存在形而上的哲理式主題,或用抒情濃郁的格調隱藏主題。

    最後,再回答題主所說的詩歌走向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詩歌並不排斥貼近大眾生活,而是嚴肅詩歌的語言要求及藝術技巧亟待詩人們用更多元化的表現手法及意象創造出具有藝術創新結構形式的詩促使詩歌走向小眾化。真正的詩歌是小眾化的,並不是多數人看不懂就不是詩,或者就是朦朧詩、意象詩,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表現形式,詩歌也不例外,而詩歌的語言呼喚那些大眾人士透過語言表象看透整個時代精神。

  • 2 # 飛廉and翛然

    那要看詩歌對應的受眾(人群)了和傳播方式了。

    朦朧詩,不得不提其鼻祖食指(郭路生,山東魚臺人)了。當年食指寫下他的成名作《相信未來》,中國處於一個動盪時期即文革時期,這時他的詩在知青中悄悄地廣為流傳,因為是同時代人,處於一個同樣的社會環境,是同一種人,所以他的詩與廣大知青產生了心靈共鳴,從而得以廣為人知。儘管與食指不是同時代人,我依然喜歡他的“如果命運真是這樣的話,我願為野生的荊棘高歌″“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它讓我想了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句子,讓我想到魯“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

    口語詩,這兩天瞭解了下,代表詩人有餘秀華、趙麗華、烏青。他們的詩基本是口語化,藉助現代發達的通訊裝置 ̄ ̄網路,得以短時間內被人們迅速傳播。如果說餘秀華的詩還有些那麼一點點的意象,她寫“一棵稗子也有春天”,“春天″即暗喻溫暖,“稗子″暗指自卑,這話有點小小個人勵態的意思。但“我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華人歷來講究含蓄,這句詩太直白不說,感覺還有那麼點色情的意味,個人認為不適合出現在詩句裡,餘私下對某人表白,關起門來對心上人坦白更為合適,如此直接,我想應該是符合淺陋之人的,是投他們的好。趙麗華,她的“一隻螞蟻,一群螞蟻”“亳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餡餅。”依本人愚見,是個正常人都能寫出那種詩來,幾歲小兒隨口都是一首詩。烏青寫雲,“白雲”“很白很白的雲”“賊白”,除了白真不知道他表達個什麼意思?餘趙烏也是生在了網路時代,不然他們的詩會有幾人賞識其人幾人喜愛?如果說捧餘秀華的媒體讀者還有那麼點眼光的話,趙麗華烏青有人捧真是笑煞我也!趙麗華還擔任過什麼詩歌比賽評委,也不知這些人是否眼瞎了!也許人家不是瞎根本就是借當初趙麗華炒作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神榜》裡楊戩學藝伐紂,《寶蓮燈》裡楊戩學藝救母,這中間時間上有什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