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山講歷史
-
2 # 乾坤說歷史
不是放棄,是有原則的資源配置。蒙古也打不過,東北又太遠,安南又像越戰消耗美國一樣,這些鞭長莫及的地方,還不如暫時放棄了。
-
3 # 故國明月照
明宣宗最大的汙點就是殺了自己親叔叔。他放棄的那些領土的時候,蒙古還是十分強大,不斷騷擾邊境。那些地方本來也不屬於明朝,因為並沒有百姓在當地耕種,也沒有政府存在,只有一些臨時的軍事機構。那些土地面對強大的蒙古騎兵更是無險可守。與其每年耗費大量人力和金錢,不如撤回可以固守的長城沿線。同時,在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他決定停止這樣的交流活動。因為這些算是虧本賣買,故而他決定放棄。
當時到了永樂末年的時候,民生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甚至是還出現不少的老百姓起義。對於中國歷史上來說,在建朝初期的時候就爆發這樣的起義,其實是很難見到的。就是明朝宣宗時期國庫耗損巨大,已經無力發動這樣的大規模進攻了,而且永樂五次北伐蒙古,並沒很好的成效。所以與其耗費大量資源卻起不到太大作用,而蒙古卻並沒有因此而變弱,所以國家必須要休養生息。
所以綜上所述,明宣宗停止征戰,停止下西洋對於國家發展,對於百姓的民生是一件極好的事。
明宣宗就是咱們常說的“蟋蟀皇帝”,在歷史上以愛玩蟋蟀著稱,《聊齋志異》裡還有個叫《促織》的故事諷刺這個事。這位蟋蟀皇帝玩歸玩,但是卻沒有玩物喪志,在位期間,頗有作為,算的是上明朝歷史上的有為之君。
明宣宗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他的父親在朱棣死後繼位,只當了一年多皇帝就去世了,根本沒來得及實行什麼政策。可以這麼說,明宣宗的天下差不多就是繼承明成祖的。
明成祖我們知道,是著名開拓之君,北上打擊蒙古,南下派鄭和屢下西洋,讓萬國來朝,這些成就對於皇帝來說,哪一項都是可以誇耀千古的,但是這些成就的代價就是會不斷的掏空國庫,消耗民力,所以在永樂末期,因為對民間壓榨太狠,已經開始出現老百姓的零星起義反抗了,換句話說,老百姓已經受不了。
明宣宗上臺以後就面對這樣的情況,民間的民力已經被壓榨到極限了,如果繼續執行朱棣的對外擴張政策,明朝可能很快就像隋朝那樣民變四起,所以他改變朱棣的擴張策略,改為收縮,這樣可以讓老百姓得到修養,這是非常順應民心的措施。
具體來說,他首先停止了下西洋這種只賺面子,沒有實際收益的外交活動,放棄了朱棣打下來的安南地區,長城外的一些衛所也放棄掉,這在咱們看來是放棄了大片國土,但是在明宣宗看來這是修養生息的重要措施。
因為當時繼續佔領這些領土,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但是當地的產出卻不足以覆蓋佔領的成本,換句話說,佔領這些領土是個賠本的生意,繼續佔領就要從老百姓的身上繼續抽血來補貼這些佔領地區。
如果一直這麼搞,在明宣宗看來,遲早有一天,大明朝會被這些地區把血抽乾。皇帝也是會算賬的,佔領這些地區,好處沒有,卻有覆滅大明朝的可能,所以放棄就是明智的。
明宣宗選擇全面停止對外擴張,對內實行寬仁的政策,保持政治清明,讓民間的百姓得以修養,大家有飯吃就自然不會造反。
在明宣宗統治期間,由於他措施得當,國庫和民力都得到有效恢復,他統治期間被認為是明朝最繁華,最富裕的時期。
所以放棄領土要看是為了什麼,為了百姓的福祉放棄一些沒有用的領土,歷史自然不會苛責這樣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