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濁M

    這個只能說有可能,但憑整個遼東李家對金的態度,加上內部腐化空響嚴重,李如柏畏戰不前,一個李如松能扭轉整個敗局?憑李如松在北韓的表現?真的有可能!

    首先,我們知道當時日本還在戰國時代,整個日本都沐浴在血與火之中幾十年,全民皆兵不算誇張。名為種子島的火繩槍也已經運用於戰爭十幾年,對比明朝的刀槍箭矛實在高階了不少。

    不談以兵力,火炮碾壓的平壤攻城戰,碧蹄館之戰可以說明很多問題,貪功冒進,以少敵多,被伏擊卻打出了伏擊的效果,有點獨立團李雲龍的感覺,屬於在戰場有很多可能性的將領,正因此死的早也算正常吧。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我也不管。

  • 2 # 大壯筆談

    讓大壯來回答吧!

    李如松祖上據說是唐末避亂入北韓的漢人,他是明朝“遼東王”李成梁的大兒子,自幼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熟悉軍事、有勇有謀。

    萬曆三大徵中平定寧夏哱拜之亂作為總指揮官,臨危受命,步步為贏,先剪除蒙古外援,又引黃河水灌寧夏城,引誘叛軍內部火併,最終攻下叛軍老巢。接受叛軍首領哱拜投降後,李如松又表現了他狠辣的一面,那就是敢於背叛者,必殺之以警後人,將哱拜滅族,而後寧夏徹底平定。

    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中,李如松作為主帥,親臨前線,指揮部隊猛攻平壤,坐下馬被擊斃而鎮定自若。文獻記載:“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

    戰鬥中,他充分發揮明軍火器優勢,各種重炮給日軍重大傷亡,又抓住日軍困獸猶鬥的心理,為減少傷亡,特意圍三放一,引誘日軍從“生路”逃跑,半路截殺,幾乎全殲日軍小西行長部,聲威遠播海內,令侵朝日軍聞風喪膽,戰局為之逆轉!

    碧蹄館大戰,他率領數千遼東鐵騎面對十倍於己的日軍包圍,鎮定自若,殊死搏殺,終於全師而退,不僅粉碎了日軍企圖全殲明軍的企圖,還極度震懾了日軍,讓日軍膽寒,認識到了遼東鐵騎強大的野戰能力!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李如松抓住戰機,組織敢死隊突襲日軍糧倉龍山大倉,數十萬石糧食被一夜燒光。以極小代價讓明軍掌握戰略主動,日軍被迫求和,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以明軍勝利告終。李如松功不可沒!

    公元1598年,李如松在遼東總兵任上親率輕騎兵突擊韃靼大營,不料陷入埋伏,眾寡懸殊,苦戰殉國.....

    綜上,李如松是萬曆時期不可多得的良將。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戰史的轉折,佔優勢的明軍在短短5天內損失5萬之眾,明朝再也無力發動主動進攻。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的主帥楊鎬相比較而言就遜色不少,他的實戰經驗比不上李如松,又是文官出身,不像李如松一樣親臨戰場而是坐鎮瀋陽大後方指揮作戰,不能及時根據戰場動態做出部署,導致明軍各路各自為戰,被努爾哈赤逐個擊破!

    而且李如松相較楊鎬而言,更瞭解對手努爾哈赤,因為倆人都曾經跟隨李成梁多年,李如松深知努爾哈赤用兵特點。努爾哈赤忌憚李成梁,在他死後才敢稱帝,如果李如松還在,勢必也投鼠忌器。

    李如松在明軍中地位、威望極高,對薩爾滸之戰的明軍各路主帥都能很好的約束,比如杜松、劉綎、他的弟弟李如柏等,勢必能夠協調、約束諸將領統一行動,避免各自為戰。

    綜上,一代良將李如松如果沒死,薩爾滸之戰的結局真的可是改寫,但歷史沒有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紙尿褲厚的好還是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