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宮是否曾被盜掘過?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下令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就在他們對秦始皇地宮進行挖掘的過程中,突然從墓中飛出一隻金雁,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去了幾百年,三國時,有人給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張善送來一隻金雁,張善立即從金雁上所刻的文字斷定此物乃是出自秦陵……
秦代的能工巧匠製出的金雁能夠飛行,這非不可能,因為春秋時期著名的工匠魯班就製造出過木雁,它能在天空中飛翔,並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製造出會飛的金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時隔幾百年的時間,金雁還能從陵墓中飛出,並且是一直朝南飛去,想來這只是文人們虛構的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不過,既然傳說中提到有金雁從秦陵飛出,那麼,項羽真的挖掘過秦陵地宮嗎?
在史書記載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秦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秦始皇陵園的記載中沒有提到項羽掘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是出自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是錄用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此事時也很慎重,“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樓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人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有項籍之災,內有牧豎之禍,豈不哀哉。”這段話也不算班固本人的原話,而是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成帝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便勸諫成帝要薄葬,不要厚葬。他在諫書中不僅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一個厚葬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這是一篇論說文的諫書,劉向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列舉的事例也未必是事實。但即便如此,劉向對項羽挖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把握好分寸的。他在諫書中只談到了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室樓宇,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一事。
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文中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事實上,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但另一部分則完全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作了人為的發揮,字裡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書》的作者班固距秦亡約二百年,《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距秦亡四百多年,按常理來說,距秦亡時間越近記載應當越詳細。但是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一事只是透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透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樓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都是較為嚴謹的。只是酈道元的記載則非常肯定,就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得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羊人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項羽究竟有沒有挖掘秦陵地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找到答案,但也許這將永遠是一個謎。
秦陵地宮是否曾被盜掘過?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下令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就在他們對秦始皇地宮進行挖掘的過程中,突然從墓中飛出一隻金雁,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去了幾百年,三國時,有人給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張善送來一隻金雁,張善立即從金雁上所刻的文字斷定此物乃是出自秦陵……
秦代的能工巧匠製出的金雁能夠飛行,這非不可能,因為春秋時期著名的工匠魯班就製造出過木雁,它能在天空中飛翔,並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製造出會飛的金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時隔幾百年的時間,金雁還能從陵墓中飛出,並且是一直朝南飛去,想來這只是文人們虛構的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不過,既然傳說中提到有金雁從秦陵飛出,那麼,項羽真的挖掘過秦陵地宮嗎?
在史書記載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秦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秦始皇陵園的記載中沒有提到項羽掘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是出自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是錄用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此事時也很慎重,“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樓宇,往者鹹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人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有項籍之災,內有牧豎之禍,豈不哀哉。”這段話也不算班固本人的原話,而是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成帝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便勸諫成帝要薄葬,不要厚葬。他在諫書中不僅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一個厚葬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這是一篇論說文的諫書,劉向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列舉的事例也未必是事實。但即便如此,劉向對項羽挖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把握好分寸的。他在諫書中只談到了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室樓宇,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一事。
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文中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事實上,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但另一部分則完全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作了人為的發揮,字裡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書》的作者班固距秦亡約二百年,《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距秦亡四百多年,按常理來說,距秦亡時間越近記載應當越詳細。但是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一事只是透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透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樓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都是較為嚴謹的。只是酈道元的記載則非常肯定,就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得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羊人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項羽究竟有沒有挖掘秦陵地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找到答案,但也許這將永遠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