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51874042239

    初中的班主任在我們中考前一個月,在初中最後一次班會上說這樣一句話:“初中的友誼是最長久最深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以下幾個階段,對於朋友的界定:

    小學階段單純幼稚,不太懂得朋友和同學的界定,多是玩得好的就經常一起玩。而且由於小學就近入學,會有幾個發小,雖不在一班,那感情也是鐵的很。

    初中階段大多還是就近入學,小學同班同學或校友不少,很容易拉近關係。初中同學間既有純真,又開始有理性,懂得選擇性結交了。所以這個階段的朋友很多都是一生的朋友。

    高中階段原來不熟悉的同學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彼此都多了心眼,都知道留心眼了,結交更謹慎了,甚至有的開始趨於利益化了,所以這段的同學情好多都是打了折扣的。

    進入高校,同學來自各地,來自各個層次的家庭,人都變得很理智,同學間的結交變得十分謹慎,十分理性。對結交朋友的標準也定得比較高了,不是誰都可以成為朋友,哪怕是同居一室。畢業後各奔東西,有聯絡但接觸機會很少,所以關係慢慢疏遠。有些保持的密切的,好多都有趨利性。

    ---

    我們只是注意力分散了

    拋開個體處理關係的方式,與其說大家結交謹慎導致關係疏遠,不如說大家的目標不一樣了。不是大家不關心他人了,只是無力關懷。

    我們中小學的同學關係,是建立在大家的目標都是中考、高考,一週五天都在同一間教室裡上課學習,從早上七點對到下午五六點,從此“日久生情”。但大學,除了上課的數十分鐘,剩下的時間都分散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上,自然就相當於疏遠了。

    大家雖然是同個專業、同間宿舍,但每個人對畢業後的目標、方向都不一樣,因此大家努力的方向、程度也不同,面臨的壓力也不一樣。也就是說,大家在自我發展的軌跡上,已經“自顧不暇”了。

    這個過程就像網際網路運營裡的使用者漏斗概念,放在朋友關係程度的分級也是講得通的。

    相信大部分的同學關係都是按照:初見-相識-結交-熟悉-深交-親密,類似這樣一個流程來的。想要達到親密的程度,其實還是需要很多時間精力去經營的。

    只是越來越少人願意在一個人身上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經營彼此關係了。因為等待自己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所以我認為,並不是大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而是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就顯得彼此漠不關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三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