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徹底解決中心計算機遠端聯機網路的缺點,出現了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訊的時代,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以ARPA網為代表,標誌著我們目前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目前稱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主要目標是藉助於通訊系統,使網內各計算機系統間能夠相互共享資源,最終導致一個實驗性的4個節點網路開始執行並投入使用。目前ARPA網仍在繼續執行之中,已經擴充套件到連線數百臺計算機,地理上不僅跨越美國本土,而且透過衛星鏈路連線夏威夷和歐洲的節點。ARPA網是一個成功的系統,它在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為後繼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計算機網路發展至今已經有快70年的歷史了,它幾乎是與計算機裝置本身同步發展的,可見人類在發明計算機之初就已經有了聯網的需求。計算機網路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網際網路絡,形態有分為固定網,移動網等。毫不誇張的說,現在人類的生活已經和網路密不可分。那這些網路又是如何演進至今的呢?這裡可以歸結為三個發展階段。
中心計算機遠端聯機網路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一種由一臺中央主計算機連線大量的地理上處於分散位置的終端的網路。這類簡單的“終端——通訊線路——計算機”系統,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這樣的系統除了一臺中心計算機外,其餘的終端裝置都沒有自主處理的功能。顯而易見,這種形態的網路一旦終端數量增長後,中央計算機就會出現瓶頸。雖然科學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改進意見,但基本屬於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但這種模式確實是是計算機網路的鼻祖。
多個主計算機透過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網路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徹底解決中心計算機遠端聯機網路的缺點,出現了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訊的時代,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以ARPA網為代表,標誌著我們目前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目前稱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主要目標是藉助於通訊系統,使網內各計算機系統間能夠相互共享資源,最終導致一個實驗性的4個節點網路開始執行並投入使用。目前ARPA網仍在繼續執行之中,已經擴充套件到連線數百臺計算機,地理上不僅跨越美國本土,而且透過衛星鏈路連線夏威夷和歐洲的節點。ARPA網是一個成功的系統,它在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為後繼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這個階段的計算機網路基本和現代計算機網路接近了,各個公司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和相應的軟、硬體產品。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各公司自行研製的網路沒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難以實現互連,所以那時的網路還無法稱為網際網路。
標準化開放式網路20年代80年代,為了解決各公司網路互聯的問題,國際化標準組織與1984年正式頒佈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的國際標準ISO 7498。簡稱OSI參考模型或OSI/RM。OSI/RW由七層組成,所以也稱OSI七層模型。
OSI模型的提出,開創了一個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準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的新時代,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到後來Internet的出現,網際網路的繁榮,以及全光網路,行動網路的出現都還是遵循了這套分層模型,各種網路裝置很容易互聯互通。
至今,計算機網路在理論層面的發展已經趨於穩定,但物理鏈路的形態變化較快,尤其集中在行動網路上,由2G發展到5G,技術迭代的速度非常快。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