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秋硯
-
2 # 漢魏觀察
這是水滸傳看入迷了吧?梁山在宋朝只能稱做一個事件,影響力很小,而且他們對宋朝並無推翻之意,見好就收,爭取利益最大化,一個投機投降派,怎會稱帝和朝廷對立?小說不是歷史呀。
-
3 # 楓吹雨
看水滸看的有點懵逼了。宋江不會也不可能造反,造成改朝換代的歷史使命。
首先,梁山的實力根本不可能與大宋抗衡,什麼叫水泊梁山?不過就是山東境內的湖泊,梁山的影響力也無非僅限於山東境內,一個水泊能養活多少梁山軍,就算再加上週圍的幾個州縣有能養活多少脫產的梁山軍。
第二,北宋末年起義有很多,小說裡面的河北的田虎,兩湖的王慶,江南的方臘。宋江不過是四人中的一個。一個集團想要發展壯大,最重要的是人才,可以梁山集團有多少人才,可以看看宋江徵方臘死了多少,梁山有多少英才,大宋又有多少英才,想想王進,一身好武藝,受盡迫害也沒有想著造反,雖然朝廷昏聵,但是一旦到了風雲變幻之時,豪傑志士便會迅速脫穎而出,岳飛,韓世忠便是最好的例子。梁山集團無非一群草寇,大宋的軍隊最精銳的是西軍,其餘的內地禁軍不過是銀樣鑞槍頭,不中用。
第三,梁山集團的成分決定了宋江想要反宋,根本不可能,關勝,秦明,董平,張青,索超,孫立,等等一大群從大宋禁軍反叛過來的主力將領,哪一個是真的被朝廷不容,主動上梁山的,又有哪一個是被宋江使計,被迫上梁山的?你讓他們上梁山可以,但是讓他們跟著宋江造反當皇帝,恐怕宋江心裡都沒有把握。
第四,宋江的想法是什麼?想當官,殺人造反受招安。宋江上梁山之前是個什麼身份?不過是一個小吏(注意是吏,不是官。)連個不入流的官都不是。在古代,官是官,吏是吏,官與吏之間的巨大鴻溝是不可逾越的。你做吏做一輩子也就是吏,不可能當官。所以宋江想當官,科舉是唯一的辦法,科舉不成,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個吏員,利用自身及家庭的影響力,打個擦邊球,遊走於黑白之間。這些人在真正的官員眼裡,不過就是個夜壺的角色,需要你的時候拿出來,不用的時候,趕緊放到床底下。所以宋江想當官只能走十節度的老路。殺人造反,不是真的造反當皇帝,而是讓朝廷看見你,引起朝廷的重視,然後買個好身價,殺人造反只是為了招安,走捷徑當官。(當然這個捷徑也不怎麼好走,朝廷不可能有人造反就招安做官,肯定先打你,打不過你了再招安,你要是實力不怎麼樣,沒挺過去,那就玩完了)
所以,宋江造反受招安是根本目的,當皇帝根本不可能成功。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談論的是哪個宋江。是《水滸傳》中加工創造出來的梁山泊首領,還是宋史中寥寥數語的盜賊宋江?
先說《水滸傳》中的宋江,作為梁山之主,率領眾好漢南征北戰,目標只有一個,“招安”。他如果被黃袍加身,那真不是出自本意。首先,宋江從小所受的是匡扶社稷、忠君愛民的儒家教育。為國盡忠的思想深入骨髓,可惜不是科舉的材料,讀書不成,才憑藉關係成為小吏。其次,宋江是有抱負的,他不同於前兩任梁山之主,大口吃肉,大秤分金就心滿意足。不得已上了梁山,只是權宜之計,做大梁山,也是為加大自己的籌碼,最終是要實現出將入相、封妻廕子的目標。第三,從梁山好漢的構成上,一大批連哄帶騙上山的重將,或出身禁軍,或出身豪強,如呼延灼、關勝、董平、秦明甚至第二把手的盧俊義,絕不會甘心長久的“做強盜”,宋江給的出路,才使得他們安心效力。其他個別人反對、不滿,但並給不出解決辦法,也就只好跟隨了。做強盜還是當忠臣,宋江選擇了後者,也用生命踐行了他的理想。
其實,宋江起義正處在遼國行將滅亡的時期,不久的將來,金兵的鐵蹄將蹂躪中原。如此時真的梁山與大宋血拼,北宋一旦覆滅,裡通外敵的罪名是否會落在他們身上也未可知!
再來說說真實的宋江,按《宋史》中的記載,1119年12月,宋江等三十六人為首的強盜揭竿而起,在京東東路攻城略地,隊伍很快壯大起來,所過州縣的官軍都不敢與他們交戰。他們轉戰在山東、河北一帶,攻克了十餘坐城池。這個時候,侯蒙建議宋徽宗,招安宋江,讓他們在剿滅方臘的行動中,立功贖罪。宋江繼續流動作戰,注意,他們並不是駐紮在梁山。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討伐,宋江不敵,率眾南下。又在攻打沂州時再次戰敗。打不過就走,起義軍繼續向南,攻打淮陽軍,接著,佔據楚州,進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境內。沒有根據地的作戰,吃了上頓愁下頓。宋江等想了個穩妥的方案,他們直奔海港,搶奪大型海船十餘艘,把劫掠的財寶都搬到船上,以為退路。海州知州張叔夜探知了這一情況,重金招募死士隱於海邊,又設好埋伏,派出小股部隊誘敵,宋江果然中計,陷入了伏兵的包圍,只得邊打邊退。很快,宋江就發現了海邊的大火,原來,等他們遠離的海岸,敢死隊員迅猛出擊,一舉焚燬了海船。張叔夜也驚異於宋江等的戰力,困獸莫鬥,他提出了條件:要麼戰死,要麼接受招安。眼見大勢已去,宋江不得已率部接受招降。從真實的歷史看,宋江起義軍雖然有一定實力,但要想做皇帝,還差的太遠。
無論是《水滸傳》中的宋江,還是現實中的宋江,想爭皇位都是不現實的。農民起義在宋代無法發展成漢末黃巾起義、唐末黃巢起義那樣的規模。究其原因,宋代推行了一項特殊的政策,哪個地方發生了災荒,哪個地方出現了民變的苗頭,立即在當地招兵,強壯的男士有了飯碗,動亂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即使有了民變,當權者也願意用招安來平息事態。當時的造反者大多也樂於被招安,這一點方臘是例外,畢竟,他是有宗教背景的起義,與宋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