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歷史畫中人
周文王、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幫助下伐紂滅商後,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封姜子牙為齊國國君,姜子牙經商做生意不是那塊料,但治理國家卻是非常內行,他採取“因其俗,簡其禮,通商之工業”的治國政策,為齊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結果後面幾任國君的不懈努力,到了第五任國君姜不辰時齊國已成一東方大國而傲視群雄。
姜子牙是周朝四朝元老。被封齊地後,姜太公仍以“太師”身份輔佐了外孫周成王、重外孫周康王,可以說姜子牙對西周勞苦功高。
然而,幾世之後,姜子牙的後代,卻被周朝天子賜以烹死之刑。為何堂堂開國功臣的後代卻下場淒涼呢?
一、周朝國君殺雞儆猴,藉此提高朝中威望。
這位被周朝賜以烹刑的倒黴蛋兒正是齊哀公,姜子牙的第五代傳人。
當時的國君是西周第九代君王周夷王。周夷王曾被爺爺周孝王謀朝篡位過,後來周孝王駕崩,經眾臣力保,周夷王才重登帝位。
他們並不太尊重這位無才無德的君王,就連朝拜一事也是能免則免,偶爾有些國家前來朝拜,周夷王還親自迎接。久而久之,周夷王的威望蕩然無存。想必那時周夷王也是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
古時有個舊例,各國都要按時向天朝君主繳稅,周朝也不例外。
然而,周夷王的真是低到塵埃去了。執政後,眾臣都怠慢繳稅之事,尤其是齊哀公,藉著天高皇帝遠的地理環境,連續兩年都未向朝廷進貢。
如果齊國因天災人禍等自然原因導致無稅可交,尚且說得過去,可齊國明明是富庶之國,卻兩年拒不繳稅,公然和周夷王過不去。
此外,史載周夷王一直身體欠佳。一次,周夷王抱恙,眾國君主前來探望,唯獨不見齊哀公。他不來的原因也是令小編醉了:齊哀公是齊國第五代君王,而大周傳位周夷王時,已經是第九代了。所以,論理,他是周夷王的長輩,所以沒有朝見之禮。
周夷王被齊哀公這樁樁件件的所作所為激怒了,來了個徹底反彈。他正愁沒人送上門來,如今齊哀公來了,還不趕緊嚴懲以待,以儆效尤。
於是周夷王不由分說,立馬將齊哀公執行烹死之刑了。而且周夷王特地將各國諸侯召集起來參觀這場行刑,以此達到震懾人心的目的。
齊哀公因兩年未繳納賦稅,成為周夷王殺雞儆猴的物件,被處以烹死之刑。
二、周朝國君聽信讒言,誤認為姜子牙後人有謀反之心,故以烹刑殺之。
大周建立之後,周文王分封開國功臣,並將功勞大者封為各個國家的領導。其中紀國當屬實力最強者,其他國家望其項背。
然而,姜子牙勵精圖治,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出幾年,將紀國迎頭趕上。至齊哀公時,齊國與紀國已經齊頭並進了。
於是煬侯暗中窺探齊哀公的一舉一動,以便抓住他的把柄,藉此剷除這顆眼中釘。
然而,人非聖賢,誰沒個興趣愛好的。齊哀公喜歡打獵,所以三天兩頭涉獵,可就是這個愛好被煬侯拿來大做文章。
煬侯在國君周夷王面前汙衊齊哀公“荒淫田遊”,定有謀反之心。
那個朝代,臣子三番兩次進行同一種活動都會被懷疑可能是密謀造反。齊哀公多次外出打獵,正是密謀造反的鐵證。
昏庸無道的周夷王信以為真,毫無辨識度的他也不給齊哀公解釋的機會,直接將齊哀公綁上囚車,送去刑場執行烹刑。
齊哀公英明一世,卻被紀國國君煬侯嫉妒,以致被誣陷密謀,並被周夷王處以烹刑。
而縱觀歷史,這樣的犧牲品舉不勝舉。這是時代前進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
3 #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想必大家一定看過一部非常出名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那裡面除了昏庸無能的紂王和禍國殃民的妲己令人印象深刻之外,還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人公姜子牙了。
姜子牙又名姜尚,76歲時在溪邊垂釣,偶然遇到了決定追隨一生的主公周武王。比起商紂王的殘害忠良,推行酷法,周武王可以說的上是一名勤政愛名的好君王了。當然。周武王能夠打敗商紂王,是離不開姜子牙的謀劃的。他可以說是一名非常優秀的軍師。為周武王攻打商紂王出了不少好決策。
以至於最終,周武王冊封姜子牙的兒子統治西部。但是問題的關鍵來了,既然姜子牙為周朝的成立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那麼為何他的子孫會被年輕的周王憑藉殘忍的手段殺死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來了解一番。
眾所周知,“鄭”姓來源於姬,但是殊不知“鄭”姓也來源於姜。當時姬發為了大肆讚揚姜子牙的功績,賜給姜子牙一族與皇室相同的姓氏,並讓姜子牙一家掌管西鄭,從一定程度上很大的表現出了對姜子牙的看重。
後來,姜子牙過世,由他的大兒子掌管西鄭。但到最後,周穆王下令奪走西鄭,鄭國就滅亡了。那麼為什麼周穆王要下令奪走西鄭呢?姜子牙不是周家的大功臣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姜子牙的大兒子是齊丁公,他扶持了三代周天的成立,齊丁公在世時,擔任了好多要職,他的才能不亞於他的父親姜子牙。甚至有野史記載,他是比他父親還優秀的三朝元老。
齊丁公去世時,恰逢周穆王當大王,他這一死,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周穆王有所行動了,開始要對樹大招風的西鄭開始進行連根拔起了。
要知道當時齊丁公僅有一個小兒子在世,小兒子一死,姜氏一族,姜子牙就沒有後人了。歷史上誅殺功臣的事情好多,怪就只能怪姜家權勢滔天了。
在我看來,姜子牙的後人被周王殘忍殺害,很大可能上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第一:
周王有意拿姜子牙的後人開涮,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用來警告那些宗室大族切莫太猖狂,藉此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
第二:
周王聽信讒言,認為齊丁公的小兒子齊哀公太過於傲慢無禮,早有謀逆之心。出現這種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有一次,周王生病,其他列國都來看往自己,只有齊哀公沒有,恰巧姜子牙家在朝廷樹大招風,一家獨大,很容易使得奸佞小人看不過去,背地裡誣賴他們,因此,氣頭上的周王就命令活捉齊哀公,並將其烹煮,“王致諸侯,烹齊哀公”,很明顯是為了挽救王權衰弱而殺雞儆猴的作用。
-
4 # 指動濟南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封於齊,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的治國政策,齊國很快成為東方大國。但是,齊國的第五任君王呂不辰(又名“不臣”)竟然被周王活活烹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一切都要從紀國開始談起
紀國是商朝時東方的諸侯大國,大體位於如今的山東壽光等地。因為國君為姜姓,因此與周朝的關係密切。西周初年,因不滿齊國擴張政策,與魯國結好,借魯國之力抗衡齊國,三國之間長期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竹書紀年》載:“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賓於河,用介珪。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周夷王二年,蜀國、呂國朝貢,進獻瓊玉,周夷王在黃河邊舉行典禮,以賓客之禮待之。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召諸侯入京,把齊哀公丟入鼎裡煮死。
國君被周天子烹殺,齊國卻為此與紀國結仇,為什麼呢?對此《史記》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齊哀公時,紀侯向周天子誣陷齊哀公,被周天子用大鼎煮死,立他的弟弟呂靜為齊君,這就是齊胡公。
齊哀公是被紀侯告御狀而死的。原來如此!是什麼樣的誣陷,才能讓周天子把一國之君烹殺了呢?後人研究認為,問題出在頭一年蜀呂兩國進獻瓊玉上。也就是說,周夷王上位第二年,齊哀公沒有如期朝貢,紀侯告狀後,周天子以此理由烹殺了齊哀公。
2、周夷王被諸侯擁立為天子
按照古代諡法,“恭仁短折曰哀”,也就是說齊哀公呂不辰因“謙恭、仁惠、短壽”而得諡號為“哀”。諡號是蓋棺論定的一種評價,由此可知齊哀公的歷史聲譽和口碑並不差。沒有朝貢是真,但以此烹殺只是一個藉口,還有著其他的深層原因。
《後漢書》載“夷王衰弱,荒服不朝”,因為周夷王時周朝王室威權不再,很多諸侯不來朝貢。是什麼原因導致“夷王衰弱”呢?問題出在周懿王、周孝王身上。《竹書紀年》載“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裡”。
這裡說的是周懿王七年、十三年時受到西戎和翟人侵略,無力抵擋,只好遷都,打不過敵人就跑路,這種膽小鬼的行徑為諸侯所不齒,此後周王朝無法有效號令諸侯。周懿王死後又生一件大事,更使諸侯對周王室滿眼瞧不起:“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這裡說的是周懿王死後,按周禮是長子姬燮即位,但最終即位的是他爺爺輩、周共王的弟弟姬闢方,後世稱“周孝王”。周孝王死後,姬燮被諸侯復立為天子,這就是周夷王。周王室在即位上違背祖制,進一步破壞了自身形象,給諸侯們立了一個壞表率。
因此,性格柔弱的周夷王被諸侯擁立即位後,周王室的話語權全面削弱:你爺爺搶你的位子,在諸侯的擁立下,你才成為天子,這怎麼就跟鬧著玩似的,是一出鬧劇啊。在這種情況下,讓諸侯們再尊重你不是天方夜譚嗎?
3、齊哀公被烹殺的深層原因
有了上述那個前提後,再來看齊哀公被烹殺,就知道有深層原因了:一來周夷王想借此重振王室威風,至少是殺雞給猴看,讓其他諸侯不要跟風學壞了;二來藉此維護姬姓周王朝的尊嚴,告訴諸侯們自己和天子“親戚”之間,誰的關係更近、更鐵。
這是因為周王室的姬姓、紀國的姜姓,與齊國的呂姓相比,其血緣更近、更親。尤其在先秦更加講究姓與氏文化的時代,維護同姓群之間的利益,顯得更加重要。齊哀公被烹殺,讓齊國把仇恨的種子播灑下來,導致了紀國最終被齊國所滅。
周莊王七年,齊襄公出兵伐紀,紀國不敵而亡。紀滅後,國都舊址被改稱為“劇”。《漢書》載“漢文帝十八年,置菑川國,所屬縣三,劇、安平、樓鄉也”。這裡的劇就是過去的紀國。
不過需要特意指明的是,所謂齊國的結仇並非主要理由,最多隻能算是一個導火索。因為以齊國的國力,其一路向東擴張的道路上,必然要掃清一切障礙。紀國,就是這樣被齊國盯上了。
也許有人說,紀國太不知名了,歷史上真有當齊國對手的資格嗎?其實,紀國真得非常強大,多了不說,只講它曾有一個附屬國:萊國,又稱萊子國。想必很多人對其並不陌生,強大到敢和姜子牙爭奪都城營丘的萊子國,當年曾只配當紀國的附屬。
-
5 # 漁經獵史小仙女
相信好多人都曾經看過《封神榜》這個故事,對西周伐紂滅商的歷史事件都很瞭解。在西周的征戰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功之臣是不能夠忽略的,他就是姜子牙。
起初的齊地是十分貧窮的,但在姜子牙及其子孫的努力治理下,齊國變得越來越強盛,到了第5位君主齊哀公時,齊國已經變成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到了此時西周王朝已經傳到了第8代君主周夷王,在他登上皇位時,身為諸侯之一的齊國君主卻沒有來道賀,他認為身為第5世君主自己是長輩,怎麼能向身為晚輩的第8世周王低頭祝賀呢?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得到周夷王的理解,而且還在心裡為齊國君主記了一筆。
齊國的強大引起了周邊國家的忌憚,其中有一個鄰國叫做紀國,是周夷王的母國。在有一次朝見周夷王的時候,就說到齊國想要謀反有不臣之心。這讓周夷王十分生氣就想找一個方法來治理齊哀公。後來周夷王就稱自己患病了,聽到國家的主人生病許多諸侯都趕來看望。周夷王在設宴的大廳中架火煮鼎,當水開後就命人將齊哀公扔到水裡煮熟了。看到這樣的景象,各個諸侯都非常的害怕。
-
6 # Boss爆史
提起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想必大家如雷貫耳。他對於西周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沒有《封神演義》中那般傳奇,但姜子牙確實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在西周建立後,武王姬發封姜子牙為齊侯,定都營丘,他也成為當時姜氏齊國的開創者。但就是這樣一位有功之臣,他的子孫卻被周王以殘忍地手段給烹殺了。這又是為何呢?爆史君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姜子牙被烹殺的這位子孫是齊國的第五代國君齊哀公,而烹殺齊哀公的人,則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周夷王。而要問周夷王為何要烹殺齊哀公?那原因可就太多了。
首先,齊哀公的政治立場不對。周夷王的父親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按照西周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姬囏去世後,應該是由嫡長子姬燮繼位,也就是周夷王。但周夷王的叔祖姬闢方卻打破嫡長子繼承,在姬囏去世後謀朝篡位,做了周朝君主,即周孝王。面對周孝王這種大逆不道之舉,作為親藩的齊國卻沒有絲毫阻攔,甚至提出異議,所以重新復位的周夷王便對齊哀公懷恨在心。
其次,齊哀公太過狂傲。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而齊哀公便是那隻出頭鳥。其實在西周後期,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已大大衰弱,很多諸侯都不再去國都朝見周天子。但他們在面子上還是能讓周王勉強過去的。而齊哀公不僅連續兩年不向周夷王納貢,而且還口出狂言:“我是齊國第五代國君,周王已經是西周第九位天子了,按輩分算,我是他叔叔。哪有叔叔主動去看望侄子的道理?”這就讓周夷王更不能忍了。不交錢就算了,還處處敗壞我名聲?不修理你,修理誰?
然後,奸臣的誣陷。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荒淫田遊,國史作還詩以刺之也。”這裡的“荒淫”是指喜愛的意思,就是說齊哀公喜好去荒野遊玩,不理國政,史官作詩諷刺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並非如此。在周共王時期,朝廷曾下了一條命令:承認諸侯開拓出來的荒地作為其田產,但需要向王室納稅。而齊哀公整日去荒野,那並不是為了遊玩,而是為了開拓土地。
但在他開拓土地的過程中便得罪了鄰居紀侯。紀國與齊國是鄰居,原先比齊國要強大。但隨著齊國幾代君主的積極進取,到了齊哀公時,齊國國力已經遠超紀國。眼看齊哀公把手伸到了自己地盤上,紀侯是又急又氣。但他又不敢和齊哀公打,怎麼辦?告狀。紀侯向周夷王進獻讒言說:“你看呂不振(齊哀公名字)這老小子,野心勃勃,完全沒有把周王你放眼裡。不僅不稱臣納貢,還四處說不服你。長此以往,恐怕你的威信會在諸侯間蕩然無存吶!”這樣一來,在周王的小本本上,又記了齊哀公的一筆賬。
最後,殺雞儆猴。這一招是皇帝們慣用的招數,手下人不老實了,殺兩個人給他們看看,他們就會聽話兩天。而周夷王對齊哀公攢了一肚子怒氣,也是時候拿他開刀了。公元前868年,在位12年的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他死後,其弟呂靜繼承王位,即齊胡公。而周夷王想要殺雞儆猴的目的似乎也並沒有達到,諸侯們不僅沒有安穩下來,反而以此為藉口開始攻打紀國,也拉開了春秋的序幕。
-
7 # 舊時樓臺月
一個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一一齊哀公,在姜子牙死後竟被君王以烹殺的殘忍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學者提出君主的做法合理。不過從史料記載上看,這明顯是一起冤案。
兄弟內鬥齊哀公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公子靜。此人因齊哀公繼任齊侯而心生嫉妒之心,他認為只要讓齊哀公因為錯誤而位置不保,他就有會機會上位一展巨集圖。
於是他悄悄找了當時國力強盛的紀國國君煬候,過了不久,兩人開始人肉齊哀公,到處蒐集齊哀公的黑料。最後蒐集到一些黑料後,便立即在天子周夷王耳邊煽風點火,舉報齊哀公特別喜歡打獵,而打獵這種方式屬於是需要組織紀律的活動,在周夷王眼中成了齊哀公不當的行為。
周王室與紀國的博弈還有這麼一說。紀國自商朝以來,一直都是姜姓大國,而其地界也隸屬於姜太公二兒子的封地。自周夷王開始,紀國就有蠢蠢欲動的跡象,與其說是周夷王跟齊哀公之間的恩怨,倒不如說是周王室與姜氏之間的鬥爭。況且當時周王室跟諸姜又是姻親,明面上周夷王是不會動諸姜,但心中卻有另一番小算盤,肯定也會有所不滿。
周王室的尊嚴之戰還有一種說法,這其實從頭至尾都是周夷王的自尊心作祟。自周穆王之後,周國的國力日益衰弱,而當時的齊國實力強大,規模和財力上已經達到大國的標準。在周夷王登基之時,作為姻親又是大國的齊國,做法極其不尋常,竟是連著兩年不給齊國進貢,那些拜高踩低的其他諸侯國,也開始學習齊國開始一個個不進貢。這下子可惹惱了周夷王,他認為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當時是齊侯的齊哀公。
正是因為齊國的表率,這才造成了其他諸侯國的效仿。恰逢當時有齊哀公有造反的謠言,所以雙重夾擊之下週夷王為了周王室的自尊,也為了自己大國的地位,用齊哀公的死亡殺雞儆猴警告其他的諸侯國。
以上便是姜子牙後人齊哀公死亡的原因,讀書使人明智你會更傾向於哪一種說法呢?或許這些都是造成齊哀公冤死的因素,不過好在周夷王想要立威的目的,最後的結果是並沒有達到,齊國和周國勢不兩立,也沒能夠阻擋西周越來越弱的勢力,可以說真是得不償失!
-
8 # 史論縱橫
《封神榜》是大部分中中國人最喜歡看的古代神魔小說,沒有之一,沒有哪吒、楊戩、姜子牙的童年,那都不是完整的童年。
在這部小說中,姜子牙姜太公作為書中的主角,那真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姜子牙也被看作是一位神仙般的存在。
但我們今天說的不是封了“神”的姜子牙,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為周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子牙。
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姜子牙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馬功勞,
周王朝建立後,周文王分封天下,作為功臣的姜子牙被分封到了齊國擔任國君。
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都是姜子牙的後代。
然而姜子牙為周文王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何他的後人齊國的第五位國軍齊哀公卻被周王以殘忍手段烹死了呢?
周朝第九代天子姬燮是怎樣的一個人?周王朝建立之後,相對於商王朝的原始統治方式,周王室進行了革新,商朝多依靠封建迷信來進行統治,而周王朝則依靠血緣關係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
這種制度的最佳好處就是,保證了王位傳承的穩定性,誰是大宗,誰是小宗,誰是天子從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的,也就不需要大家爭來爭去的了。
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因為在這方面的好處,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尤其在周朝的時候,更是完全按照這種方式。
當然,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在周朝第七代國軍周懿王去世的時候,本來應該是他的兒子太子姬燮繼承皇位,結果他大權在握的叔叔姬闢方奪取了王位,是為周孝王。
有的時候,遇到這種事情,他叔叔比較不好意思,但是對於姬燮來說,更沒面子。
好在周孝王沒有趕盡殺絕,並且對姬燮承諾,等我死了的時候,就把王位傳給你。
估計,年少的姬燮一直活在陰影當中,一直到周孝王去世,“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在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下,作為嫡長子王位被人借去耍了一下,心裡自然會有點芥蒂,估計也導致其複雜的性格。
這就為其後來活煮齊哀公埋下了伏筆,假如齊哀公遇到的不是這一位經歷比較極端的主,或許不會有這麼慘的下場。
周夷王為何執著的要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經過這幾代國君的折騰,周王室的威信大不如前,天下公主的地位也受到威脅,分封制最大的優點能夠在初期穩定政治環境,最大的缺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薦,血緣關係就淡了,分封制也就必然會瓦解。
在周朝中期以後,隨著諸侯國的崛起,每一位周王的人生信仰就是要重新確立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孝王有這樣的想法,壯志未酬掛了,周夷王王位失而復得,本身就有點自卑,自然更想要做出一點成就來證明自己。
然而,想要重塑周王室的威望又談何容易,當時很多諸侯已經不來周朝覲見周天子了,甚至還經常刀兵相見。
其中最不服從周王室的就是楚國,周朝時期諸侯國也分“公、侯、伯、子、男”,像姬姓諸侯一般都是公爵,而齊國這樣的功臣是侯爵,還有一些異性國君是伯爵。楚國當時範圍很大,然而爵位就是個子爵,所以十分不滿周王室,經常為了這個爵位的事情跟周王朝鬧矛盾,然而,周王室壓根就不搭理楚國。
楚國一怒之下,乾脆我也不聽你的封了,不但自立為楚王,還效仿周天下,將自己的兒子也封為王,有楚國開先例,各諸侯國自然爭先效仿。
除了楚王僭越之外,在周夷王期間,還有太原之戎屢犯天威,最後周夷王不得不派兵前去攻打。
另一方面,周夷王能夠再次繼承王位,還是諸侯的擁戴下才即位的,在即位之後必然要對有擁立之功的諸侯進行封賞,然而在這次封賞中,周夷王竟然“下堂見諸侯”,自己就把周朝的禮儀廢除了,可見周夷王當時處境有多艱難。
想要重新確立周王室天下公主的地位,對周夷王來說,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周夷王為何要活煮了齊哀公?既要殺雞也要儆猴!當時周夷王為了重振周王室的權威,先是自編自演了一出生病大戲,用來試探諸侯對周王室還有幾分敬畏之心。當週夷王得了惡疾的訊息傳出後,按照周朝的禮儀,諸侯應該到王都進行慰問。
當時大部分諸侯都前去王都去慰問了,這讓周夷王十分高興,竟然到了疾病不治而愈的境界,然而讓周夷王比較不開心的是,齊國國君齊哀公竟然沒有前來覲見。
前面已經說到了,齊國是侯爵,在諸侯國等級裡面算是比較高的了。
而當時的齊國發展的也比較好,在諸侯國之間很有影響力,齊國沒有來看望周夷王,自然讓這次大戲的效果不夠明顯。
周夷王立即派人到齊國去調查,紀國的國軍就開始向周夷王告密,說齊哀公根本就沒有把周王室放在眼裡,這讓周夷王十分震怒。
齊哀公為何不願意去覲見周天子呢?從姜子牙與周文王那一輩開始算起,齊哀公的輩分是比周夷王是大一點的,自然要擺點架子,齊哀公想要擺架子跟當時齊國國力也有關係,齊國臨海,資源豐富,國力雄厚,有狂的資本。
從齊哀公的內心來說,他有點看不起周夷王,因為周夷王是被廢過的太子,王位都被人搶了過去,你還BB個啥啊!尤其是,周夷王當初即位的時候,“下堂會見諸侯”的行為,更是沒有面子的表現,一句話,你周天子能夠丟起這個人,我齊哀公丟不起。
不久之後,周夷王就徵召齊哀公到王都鎬京,齊哀公估計是不想去的,但是當時的齊國還沒有實力公開挑戰周王室的權威,無奈之前只能到鎬京去了。
結果齊哀公前腳到了鎬京,周夷王就派人架起了大鼎,把齊哀公給煮了。
總結來說,周夷王煮了齊哀公,是周夷王內心比較敏感,特別害怕被人輕視,
而齊哀公公然挑釁周王室的權威正是觸碰了周夷王的心理底線,當然,雞要殺,猴也要儆,通過這樣極端的手段,周夷王也是在向天下諸侯表示,周王室即使衰微了,也是天下共主,不要找不到北,不給我面子,我也不讓你好過。
-
9 # 阿寧說管理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姜太公的豐功偉績。 謀略鼻祖, 勤身苦志, 亦人亦神的姜太公。姜太公釣魚的故事盡人皆知,在中國民間,許多人把姜太公作為神明供奉,以期避邪驅災、福佑平安,這是溫暖的民間文化,不是封建迷信。姜太公之所以奉為神明是因為他韜光養晦、勤身苦志、智慧正直、聖臣聖君、百家宗師、滅商興周、建齊興齊、文治武功、豐功偉績而被萬世敬仰。其實姜太公的歷史功績並不僅僅侷限於軍事和政治方面,太公在發展經濟、興辦工商實業方面的功績同樣前無古人,光耀千秋。推翻一箇舊商朝難,興建一個新周朝更難。做為滅商興周第一功臣,姜太公輔佐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父子開創周朝800年基業。自己被周天子封於齊地,短短十幾年時間就把“地瀉滷、人民寡、不事桑麻”的東夷大地治理成經濟發達、國富民強的東方大國。
1、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
姜太公正值壯年之時,雖有匡時濟世之志,然而紂王無道、忠奸不分、黑白顛倒,大半生窮困漂泊,年過七旬,懸空直鉤垂釣於渭水之濱,周文王姬昌聞訊驅獵車、駕獵馬訪聘為師。二人初次見面於渭水河邊,相談甚歡,當文王問及怎樣才能使天下歸順之時,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縱觀太公一生,先是拜師求學,後入商朝為官,不久辭官下海經商,歷經七行八業,一事無成,後來幸遇文王從軍從政,建齊興齊造福東夷百姓蒼生,最後善終於天年。有人不免疑問,姜太公辭官下海經商,憑他的能力和智慧為何一事無成呢?這話確實問到點子上了,據專家分析商朝是高度官僚壟斷的工商業,只有權貴才能夠經商成功(商人一詞始於商朝),“毫無背景”的姜尚總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但所有這些數十年的磨難使姜太公飽經風霜,自我修煉的更加老辣無雙,在顛沛流離七行八業的歷練中,社會閱歷更加豐富,同時,太公也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深知人民的需求和強國富民之道。進而得出了:“同利同得、擅利則失、互利共贏”的萬世箴言,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同道同理。
記得20史記90年代初期,央視記者採訪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時,該企業家說道:“當我有1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當我有100萬元時,錢是我親朋好友共享的;當我有1000萬元時,這錢是我的員工和股東的;當我有1億元時,錢是社會的…”2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語音猶在耳,今天該企業家早已身價百億,還曾經當過中國首富。
對客戶尖酸刻薄“磨刀霍霍”者,終究只能賺點蠅頭小利,難有出息。從某種程度講,大公即為大私,《道德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越是同別人分享,別人越願意和你合作,當然,你最後獲利就更多。
正是由於姜太公治國富民有道、有德、有法、有術,使齊國從貧窮落後的東夷之國變成經濟發達、百姓富裕的東方大國,直到3000年後的今天,山東依舊是經濟大省。
2、姜太公治國---大農、大工、大商
記錄太公與文王的問答史書《六韜·文韜》中提到:“大農、大工、大商,謂國之三寶。”興農則谷足;工興則器足;商興則貨暢通。
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糧食供應充足、器具百貨應有盡有、貨暢其流、經濟繁榮。
3000年前的招商引資繁榮了齊國市場經濟。太公治理齊國,大力進行技術革新、因地制宜發展漁業和鹽業,婦女則種植桑麻,興辦紡織業。《史記·貨殖列傳》:“於是太公勸其女攻,極技巧,通漁鹽”。
隨著技術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物品日益豐盈,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生產出如此多的物品,僅靠齊國本地百姓“內需”自己消耗使用難以是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出口”做“國際貿易”。齊國商品銷往他國,路途遙遠而且盜匪橫行,許多商人帶貨出門往往是有去無回。鑑於此,太公下令:“凡外國客商來齊國做生意免徵稅費,而且還免費提供食宿”,此令一出隨即遭到國內許多大臣的反對,但事實證明太公的“招商政策”是成功的,外地客商帶來了齊中國人民急需的物品,滿足了當地百姓的需求;同時,把齊國的海鹽(當時在內地只有達官顯貴才買得起海鹽,普通百姓皆食用又苦又澀的鹼鹽井鹽)、桑麻織品帶至天下各地。就這樣,齊國因靠近東海,海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鹽業貿易使齊國逐漸富裕起來。
姜太公的招商引資政策,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一樣,迅速的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強國之夢。
視野回到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中來,今天許多企業都採取各種公關活動、會議營銷,誠邀各界人士參加商務活動,均有效的提升了企業形象,有利於宣傳、推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比如IBM、SAP等商業巨頭每年都會投入巨資舉辦此類活動,打開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3、從其俗,簡其禮,因勢利導,發展經濟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
報政是周朝的封國定期向天子彙報施政效果的措施,相當於今天的述職報告。魯公伯禽的“變其俗,革其禮”做法是與當地的傳統習俗對著幹,故民眾難以接受;而姜太公的“從其俗、簡其禮”做法是順應、尊重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簡化繁瑣的周禮,因而受到民眾的歡迎,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為民服務思想。
經營企業、開拓市場同樣需要做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奠基人、中國農業大學常青教授談到期貨債券投資時不要固執、不要“同市場搏鬥、同大勢抗爭”,順風行得萬年船。
深諳商道謀略的營銷者應時刻告誡自己,絕對不要和客戶“發生爭鬥”,“客戶永遠是正確的”必須銘記在心智中;隨著買方市場到來、資訊的透明化,今天的客戶已經變得“越來越刁蠻”,即便如此,也要做到順勢而為,避免和客戶爭吵,即使一時在口頭上佔了上風,失敗還是買方,因為客戶可能從此另尋別家不在同你合作了。
做為滅商興周的第一功臣和被尊稱為“齊老祖”的姜太公,他的發展工商之道和他的政治、軍事思想一樣惠及世人、萬古流芳。
至於姜太公的後人被紂王處死一事,一種說法是太公對周王朝的功勞太大了,勢力太強了,有些功高鎮主使主不安所致,另一種說法是太公的後代過於奢靡,生活太腐化,云云。春秋戰國時代,五霸之首的齊國後來就有“田姓取代姜姓”的歷史典故。
-
10 # 歷史哨聲
周夷王時 齊哀公稱王失敗被烹殺 楚渠南方稱王成功
齊哀公稱王的證據是2009年山東高青縣陳莊西周故城遺址出土的周天子級別的祭天祭臺。
齊哀公如果不是想稱王,幹嘛修建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祭天祭臺?
遺址中還有一位諸侯等級的將軍墓——說明當時齊哀公有可能已經暗地裡自行分封。
祭天又自行分封,說明齊哀公實際上已經獨立,不再奉周天子。
這個銘文是:豐啟 ( 肇 ) 作 車 目 ( 厥祖 ) 甲
齊哀公為什麼要稱王獨立於周1、齊國從姜太公分封建國開始,就是以東夷文化為主,而非西周周禮文化。
姜太公更分封建國時,齊國周邊的東夷部族力量還很強大。姜太公剛到封地,東夷的萊人就進攻了,姜太公遲幾天到,齊國就被滅了:
“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姜太公為穩固齊國統治,減弱周邊東夷部族的仇視,一股腦接受東夷風俗: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和魯國堅決實行周禮的做法完全不同。齊國是入鄉隨俗,接納了東夷文化。
齊哀公之前的齊國國君都是按照商朝的慣例進行:
姜太公,厥祖甲 ,即文祖甲;
姜太公之後是:齊丁公、齊乙公、齊癸公。
齊哀公之後都是按照西周諡號進行:齊胡公、齊獻公、齊武公、齊厲公、齊文公、齊成公、齊莊公等。
齊國國君尊號以被烹殺的齊哀公為界線:齊哀公前,是按照商朝的天干地支進行;齊哀公才開始用西周的諡號。
這足以說明齊國早期,連國君都接受東夷文化,拋棄西周禮法。
齊國成為西周時不使用西周禮法的諸侯國。齊哀公想要脫離西周獨立稱王,是有其社會基礎的。
2、周夷王時期西周衰落,出現諸侯不朝貢周天子現象。
《史記 楚世家》:
“熊渠生子三年。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雖然司馬遷沒有列舉出有哪些諸侯不朝周天子、相伐的事實,但周夷王時西周因為開始出現乾旱導致農業減收、國力衰落是不爭事實。
周夷王時有哪些諸侯不朝、相伐呢?
最明顯就是齊哀公修建祭天祭天意圖獨立,楚國稱王,楚國攻打庸、楊粵、鄂等地諸侯。
經過周厲王的專利改革,讓西周重新強盛,這才有周宣王的征伐四方和“諸侯覆宗周”。
如果沒有周厲王的專利改革,重振西周國力,周夷王之後西周就進入春秋爭霸時期了。
如果沒有紀侯的通風報信,齊國,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稱王的楚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件事,故事其實很簡單:周夷王時,紀侯在周王前進讒言,周夷王烹殺哀公。但是故事背後是齊紀兩個大國在西周時期的較量,這是我今天要談的重點。
周朝初年把呂尚(太公望)封到山東中部的齊國,因為他原是統率大軍指揮作戰的太師(太師原為統帥的官名),所統率的一支姜姓貴族勇敢善戰,建有赫赫戰功。這時分封到東方,用來控制和繼續征伐這個東夷勢力強大的地區,是最合適的。
一、齊國創立之初的篳路藍縷周朝原來封給齊國的封土不大,主要就是東夷蒲姑氏居住地區,但是劃給呂尚征伐的範圍很是廣大。公元前六五六年齊伐楚,管仲提出伐楚的理由說:“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汝)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左傳·信公四年》)。《史記·齊世家》有相同的記載,而且說:“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所謂“五候九伯”,就是指廣大區域內不服從周室的方國。十分清楚,當齊國受封之時,周朝就給了它征服和開拓這個原來東夷集居地區的使命。東夷從商代後期起就很強大。《後漢書·東夷傳》載:“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餘年。武乙衰政,東夷寢盛,遂分遷準岱,漸居中土。……管蔡畔周,乃招誘夷狄,周公徵之,遂定東夷。”魯的國都曲阜(今屬山東),曾是盤庚遷殷以前的國都奄,見於《古本竹書紀年》。但是到商代晚期,奄就為一支強大的東夷所居住,稱為商奄或奄。
齊的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臨淄)一帶,原為逢伯陵之地,但是到商代晚期,成為強大的東夷蒲姑所在地。晏嬰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指齊),季薊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昭公二十年》)。
《漢書·地理志》也說:齊地“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薊,湯時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說明商代晚期確是“東夷寢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從今泰山以東,濟水以南,直到淮水流域,全是東夷分佈的區域。
因為多數東夷是遊牧、漁獵的部族,所在地區經濟落後。故當呂尚剛受封時,齊國的生產條件很差,土壤質量不好,很多是鹽鹼地,大都未經墾闢,農作物稀少,人口也不多,而且周朝沒有像分封姬姓諸候那樣分配給殷或方國的舊貴族。新建立的齊國,在“闢草萊而居”的同時,就因地制宜,著重發展魚鹽等海產和衣著方面的手工業。
到春秋前期,齊國在發展海產和手工業的同時,農業生產有了發展,這就為齊恆公創立霸業確立了經濟方面的基礎。
二、齊國在西周時期最強勁的對手——紀國在齊國取得開發工作進展的同時,周圍的許多異姓諸侯同樣對這方面作出了貢獻。齊以東的姜姓的紀國,就是其中成績顯著的一個。前面已經講到,當呂尚剛受封時,萊夷就在齊的國都營丘旁邊,與齊爭奪營丘。由於紀國的開拓和開發,營丘以東都成為紀的疆土,把萊夷推到了紀以東地區。
紀的國都在今壽光南,西邊有酅邑靠近齊的國都,南邊有郱(即駢,今臨朐東南)、鄑(今安丘西南)兩邑,東北又有鄑邑(今昌邑西北)。公元前七二二年紀人伐夷(今即墨西),說明紀的東南境已延伸得很遠,到今高密、膠州一帶。此後便不見有夷國,可能即為紀所攻滅。
紀國的西、北、南三面環抱萊夷,佔有不少原是萊夷放牧之地,肯定起了一定的開發作用。公元前六九三年齊襄公用軍隊迫使紀國,郱、鄑、鄙、郚三邑人民遷移而奪取其地,後二年紀侯之弟紀季又帶著酅邑投入齊國作為附庸,紀國開始分裂。再次年,紀侯因為不願屈服屬齊,把政權交給紀季,接著又因齊師來伐而離去(以上根據《春秋》和《左傳》)。於是紀國被齊兼併,齊的東境便擴大了。齊國的強大,就是從兼併紀國開始的。
三、周夷王即位的原委及烹殺齊哀侯的政治動機《周本紀》載:“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崔述《豐鎬考信錄》評論說:“懿王之崩,子若弟不得立而立孝王;孝王之崩,子又不立而仍立懿王子,此必皆有其故,史失之耳。否則孝王乃懿王弟,兄終弟及而仍傳之兄子,於事理為近,然不可考矣。‘’
《史記》又稱諸侯立懿王太子燮,按立君大事,自有朝廷大臣主之,非若春秋之世王室微弱,乃藉外兵以復國也,諸侯安得操其權乎?恐子長亦以春秋時事例之耳。今刪諸侯之文。”
由此可見,周夷王乃是諸侯擁立,至於為什麼王位會在兄弟之間傳遞,目前能看到的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期間肯定是有緣故的。此時西周王室已經衰弱,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干預王位,因而先是兄終弟及,繼而又傳之兄子。
《禮記·郊特牲》說:“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候,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以下。”鄭玄注:“時微弱,不敢自尊於諸侯也。”因為周夷王等乃諸候所擁立,當然不敢自尊於諸侯。
但是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自然要有周王的威嚴,而且,周王室此時處於衰落階段,因此諸侯有的不來朝貢,而且互相攻伐。這個時候,周夷王急需要“殺一儆百”來確立自己的威信,紀侯就是看到周夷王這個心理,才進讒言加害齊哀公,因為齊、紀兩國互為近鄰,而且實力都很強,自然相互無法漸容對方。再加上在諸侯國中,齊國實力很強,殺掉齊哀公自然可以起到震懾諸侯的效果。
而這時的齊哀公,兩年沒有朝見周天子,而且在國內“荒淫田遊”,而這給了紀侯削弱齊國的機會,自然在周王前進讒言,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
我們來看看史書中的記載:《古本竹書紀年》載:夷王三年“王致諸候,烹齊哀公”(《周本紀》正義和《太平御覽》卷八五所引)。《齊世家》說:“哀公時紀侯潘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周夷王烹殺齊哀公,是由於“紀候潘之周”和周夷王的“致諸侯”。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