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老的戰爭電影和今天拍攝完全不同。

    大家知道香港電影,為什麼有一段時期非常爛,會有一些明顯穿幫的鏡頭卻不剪掉?

    這是因為,為了節省成本和趕檔期,往往電影的演員臨時拼湊在一起,儘快拍完走人。

    所以,很快粗製濫造。

    比如很垃圾的電影《東成西就》,所有演員在一起拍攝僅有10天,全部拍攝只有27天。

    大家可以想想看,10天能夠派出什麼電影?所以裡面雖然明星雲集,但表現大多非常爛,一看就是糊弄幾下而已。

    而梁家輝曾經一年拍過13部電影,平均不到1個月就拍一部,可以想象拍成什麼樣。

    今天的戰爭片,也大體如此。

    大片《集結號》拍攝4個月,《紅海行動》拍攝了5個月。

    大家知道,以前黑白戰爭片,拍攝了多久?

    上甘嶺電影早1954年就開始準備,前期電影製作組花了大量的時間收集資料,還去往上甘嶺戰役實地考察,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

    一直到1956年底,才完成了拍攝上甘嶺電影的全部工作。

    為了拍電影,劇組經多方考察,在安東附近選擇了一個相似的地形,調動兩個營的戰士,翻表土,挖陣地工事,築坑道口,造出了又一個“上甘嶺”。

    白英寬老人當年飾演了《上甘嶺》中的毛四海,是個配角。

    然而,就這麼一個配角,服裝師給他準備了8套拍戲用的志願軍軍裝。其中有整潔一新的、有與敵人肉搏時撕得支離破碎的、有被炮火燒焦的……為了準備服裝道具,服裝師還頗費了一些周折。他們首先要到參加過戰鬥的部隊去搜集原始資料,然後按照每個演員的不同尺寸趕製一批當年志願軍軍裝,在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把軍裝加工成各種樣子。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一到夜晚,人們就地支起簡易的帳篷,在地上鋪上草墊席地而睡。當時晚間的溫度很低,蕭蕭的山風吹得帳篷呼呼作響,幾個人主有擠在一起才能睡著。另外,蛇和老鼠這些不速之客也經常光顧帳篷裡。每天早起,在被窩裡發現一兩團蛇是正常的事情。生活艱難不亞於戰爭年代。

    就這樣拍戲,當然會好看了。

  • 2 # 使用者平常心敏

    呵呵 不是怎麼拍攝下來的,是因為工具,那個年代是膠片而且就是黑白的,想拍彩色的也拍不出來啊,看看我有一個回答關於西遊記的,整個劇組就一個攝像機。條件有限什麼都只能靠自己,所以以前的電影特別真實。

  • 3 # MOIVE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黑白片多,其實還是國家窮,捨不得用彩色膠片。七十年代之前拍攝的彩色影片不經過修復,色彩基本正常的,用的就是進口膠片,顏色發紅的就是中國產彩色膠片,那時國內技術不達標。

  • 4 # 正五元素

    過去沒有彩色膠片,拍攝的電影畫質低,顏色也只是黑白的,由於膠片拍出的視訊不是數字素材,所以剪輯也是靠用剪刀來剪膠片,更沒辦法進行數字影象處理,美顏、調色、特效這些後期製作也都通通不存在,所以真實性更強,美感更少。

  • 5 # 昊然Vlog

    當時沒有攝像機,那是電影攝影機拍出來的黑白膠片,有的是隨軍記者拍攝的,有的是軍隊的人拍攝的,為這個隨軍記者沒少死,解放戰爭期間光我軍就死了200多個隨軍記者。當然有的是時候擺拍,比如美軍登陸菲律賓麥克阿瑟走下登陸艇的鏡頭、硫磺島上美軍插旗的鏡頭、蘇聯紅軍紅旗插上德國總理府的鏡頭,都是事後不久擺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章開頭中間結尾在結構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