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馬君
-
2 # 山西大梁子
對這位藥神瞭解的不多。
知道他臨終前囑咐弟子一定要銷燬五石散。五石散這玩意應該是有劇毒,而且能控制人的神經系統。這醫德槓槓的。
據說,從小體弱多病,故立志學醫,救病救人,自己也可強身健體。透過自己不懈努力,潛心鑽研,成為一代藥神。這毅力超強。
-
3 # 梵美視界
孫思邈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他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聖童。孫思邈的家鄉在長安附近,長安為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當時也是東西魏之間戰爭的後方,當時的戰亂對其歷史文化的破壞不大。在這種條件下,孫思邈有機會從小就博覽群書。因自幼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因此他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習岐黃之術。到20歲左右,他已對醫學有一定造詣並小有名氣,所以“京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療。除醫學書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無所不讀。到青年時代,孫氏已是個知識淵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與易學併兼通佛學思想的頗有功底的學者了
-
4 # 李伯禺
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幼時贏弱多病,據孫氏在其著中記載:”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由於體弱經常臥病,除母親憂心忡忡,熬藥喂藥守護在床。父親也常心急如焚揹著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因支付不出醫藥費,父親變賣了大部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裡很難受。加之當時疫癘流行,醫生甚少,多不能得到即時治療,死者甚多。孫思邈年稍長,身體稍好,便結合自已感受,決心學醫。7歲就學,日誦千言,被人贊為”神童”。十多歲就崇尚醫學典藉,20歲左右就行醫於親鄰內外,多能取得良好療效。但也有許多病不能治,心痛的看著病人死去,他深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藥學朮,至精至微,濟世活人,任重道遠,必須討幽索微,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地努力學習,才能堪當此任。從此他一生至百歲都在努力學習,積極救死扶傷,他告誡一些學醫者:”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此言非虛,故將來學者,皆須審思,留心著意,殷勤學之,乃得通曉,莫以粗解一兩種方,即謂知訖,極自誤也!”批評了那些一知半解,草菅人命,甚至騙錢的遊醫。孫思邈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也是光輝的一生,他認真看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想法給病人解除痛苦,如用蔥管作導尿管給尿瀦留的病人導尿,獲得成功解除了病人的痛苦,針灸創造了阿是穴,他最早重視對道地藥材的研究,美容研究,開創了中藥面膜,重視食療,幾乎大部的五穀雜糧,蔬菜水果他都摸索出了他的效能和臨床應用功能,他更注意對養生防病的研究和前人經驗的總結,他的兩部鉅著可以說是古代醫家的百科全書,他著作中的養生內容豐富,也被後人稱為集養生大成者。古人稱張仲景為醫聖,稱孫思邈為藥王,都當之無愧也!
回覆列表
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讀過書,但是並未進入仕途,他把入仕的願望寄託在了天資聰穎的兒子身上,由於家庭窘迫,再加上孫思邈自幼體弱多病,孫家的日子越過越緊,懂事的孫思邈覺得愧對父母,同時他看到親戚鄰里有人生病也大多沒錢看病,於是萌生了長大後學醫的念頭,但他又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孫思邈暗暗發誓,即使做不了醫生,也要精通醫學業餘時間給人看病,孫思邈在完成私塾課業後,常常會偷著找一些醫藥書籍來讀,每次他都將借來的一書整冊抄錄,爛熟於心,除父親外,家裡人並不反對孫思邈學醫,有時候家裡的姐妹生病,都讓孫思邈診治,這樣孫思邈大受鼓舞,他對醫藥學的興趣更加濃厚,醫術也大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