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才地傑

    一是因為騎青牛穩當。老子離家西去函谷關時已是八旬老人了,已不能騎馬了,牛走得慢且穩,這對於一個八旬老人長途遠行來說是必要的;二是因為青牛能負重。老子離開家鄉時帶了不少的書籍,當然不是現在的書籍,而是竹簡,竹簡很重,體積又大,這種長途而且負重的跋涉,當然首選是青牛了。三是青牛可以走水陸兩路。老子家鄉鹿邑距他西去的目的地秦國有千公里之遙,中間有許多條河溪,而越河過溪是青牛的長項。第四個原因就是坐著舒服。因為青牛的背寬,黃牛的背比較窄。對於一個長途遠行的老人來說,當然坐在比較寬的背上舒服些了。

    也有人說:牛是一種性情溫和的動物,並且有忍辱負重的性格特點。《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乾、坤兩卦所代表的精神。人們以馬來比喻乾卦,以牛來比喻坤卦,正是借用牛所擁有的溫和順從,忍辱負重的特點。馬所代表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合乎積極人世進取的儒家精神。牛所代表的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則合乎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老子選擇了牛而不是馬作為自己的坐騎。

    現實生活中,甭說騎青牛長途跋涉,就是乘現代交通工具汽車 長途旅行也夠累人的,選擇一種相對來說比較舒適的代步工具對於一個老人的長途跋涉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所以老子選擇了騎青牛西去是非常有道理的,是正確的選擇。司馬遷《史記》說老子騎青牛西去.他的記載非常真實可信。

    牛,在歷史上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趣聞佳話、成語典故。比如老子騎青牛出關的故事:道教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騎著青牛過函谷關,被守關的尹喜發現,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後來老子離開函谷關入秦,遍遊秦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後隱居於扶風一帶講學,傳播道教思想,他寫的《道德經》,成為道教的經典。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就成為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後來,“青牛”也成為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因此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如今,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敬神一樣供奉著。

  • 2 # 歷史與科技

    關於牛車

    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子,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發明了牛車。從東漢末年起,一改以前對牛車的輕視,牛車逐漸成為官員、貴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據《史記》記載,西漢剛建立時,因為多年戰爭的原因,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一些官員被迫委屈乘牛車。東漢初年,牛車不被重視的局面仍沒有改變,漢章帝時,有一位太守因為乘牛車出行,被視為是“有損國典”,竟然受到降級處分。從東漢末年起,隨著牛車“身價”的提高,其裝置也有了變化,製造的也就比較講究了,車廂裡安置了憑几等物,使乘車者能夠較舒服的自由坐臥。透過這輛北齊時期的陶牛車,我們可以欣賞到改制後的牛車“容貌”。

    據記載,當年有的大官不僅坐牛車,還親自拿著鞭子驅趕牛車,如同今天一些人開私家汽車一樣,官員過了把趕車癮。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架車,更多的是感受了文化的沉澱和歷史的源遠流長。

    至於老子為什麼喜歡騎牛可以從老子的思想分析,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翻譯為白話就是不攀比。當時達官貴族多喜乘馬車出行,老子喜歡騎牛就可以解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蛤肉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