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冠鈞的商業乾貨

    大家好,我是喬冠鈞。

    科舉考試製度歷史悠久,很有幸來探討這個問題。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

    而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必不可少的文體,也對考生的文章要求極其嚴格,在寫文章的內容要運用古人的語氣,不允許自由發揮,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要與文章相對應,字數也會有限制。

    唐朝時期一次科舉只會錄取十人,到明清時期科舉錄取人數有所增多,也不過是二三百人而已。

    錄取率極低,很少有考一次就會中舉的才子。科舉不光光是對文采的鑑賞肯定也是對綜合素質的考察,而八股文的硬性要求就極其考驗才子的綜合素質。

    八股文考試很大程度上要求考生的文章極為死板談論政事等,針對文章結構講究嚴謹,運用對偶排版,而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阻礙了很多才子們的靈感與才華。

    當然也不能說明科舉的優勝者就是無才者,而是他們的才華並不在一個領域,這就凸顯出了有些才子們的才華並不是偏向於政治層面,他們更多是不想墨守成規。

    當然,八股文考試製度也有合理之處,難度極大,在選拔過程中一些聰明刻苦的才子就會遵循考試的硬性要求。

  • 2 # 白龍赤子

    在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經常變化著的。在商鞅鞭法前,為世卿世祿制,以出身為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商鞅鞭法後,軍功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成為下層人士向上層流動的媒介;漢代,推崇“以孝治天下”,推行“察舉制”,把品行和能力都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量;從曹魏開始,魏文帝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顯要的門閥成為了國家權力的主要掌握者。隋朝,隋煬帝楊廣設立進士科,開啟了偉大的科舉制,讓下層民眾有了更多的機會步入上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隋到清,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基本上都實行科舉制(元朝有短暫的廢除),選拔了大量為國家服務的有用人才。清代,科舉制度又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變革,對答題的方式、風格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文章要符合“八股”的要求,超出這種規定的文章,即使再有才也不會得到國家的聘用,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其中包括非常有名的文化巨人蒲松齡。

    那麼,八股文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它對考生的文章有著及其嚴格的要求,總共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每一部分要寫的內容也是固定的,比如“起講”的時候,必須要以聖賢的語氣開始。另外,八股文對文章的字數也有嚴格的要求,順治二年每篇的字數要求不超過550字,康熙二十年增加為650字,乾隆四十三年增加為700字。一旦超過字數的要求,不管文章寫的多好,一概不錄取,可見其嚴格程度。

    那麼,清代那麼多的才子為什麼通不過八股文考試呢?比如蒲松齡、陶澍、羅芳伯等人。我認為有眾多原因。其一,有才華的人普遍恃才傲物,不易於接受其他人的觀點,認為天底下我就是最聰明的,而八股文的要求是“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其二,看八股文的要求,其實是比較僵化的,而有才的人大多不是墨守成規的人,可以看出這兩者有著明顯的衝突;其三,八股文考試作為當時清朝選拔人才的最主要制度,有它的合理之處,也有它的難度,想通過這個考試還得是一等一的聰明刻苦人士,比如曾國藩、梁啟超等人。所以,我覺得和才子們自身的聰明刻苦程度也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考試前幾個月的複習程度。另外,如果一兩次考不中,很容易會讓人產生厭考的心理,其實也不利於考試。

    八股文是科舉制發展到清代的特殊產物,要求極其嚴格。才子們沒有通過八股文考試的原因得從考試製度和考試者兩方面考慮,事實證明通過八股文考試的人也不是等閒之輩。

  • 3 # 烏衣巷裡

    很榮幸能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盛行的一種科舉考試的方式,當時的學子們終其一生的夢想大概就是能夠入仕途,官運亨通,但往往事與願違,大多都鬱郁不得志,而他們不得志的原因大多都是死在了八股文上面。

    八股文的本質在現代來看我們可以稱為議論文,他的步驟也是按照現代文來安排書寫的,只不過是八股文較現代的議論文而言,無論是排版,還是語言的運用,其要求都頗高,八股文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破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現代人高考作文出題的時候會給你一個段落或一句話,讓你根據理解去寫一篇作文,八股文也是這樣的,八股文的題目全部出自於當時人們所讀的四書五經。第二部分是承題和起講,其實就是進一步點名文章主旨,因為下一步要開始展開論述了。第三部分,是兩兩對偶,從一股寫到八股,這就是八股文名字的由來,最後來一個是第四部分,大結,總結一下,畫龍點睛,不過後來這個大結在康熙六十年被取消了。

    八股文嚴苛的對仗,還要遵循每一部分相應的規則和語言,而且不能夠讓你即興發揮,可想而知,當時能夠榮登榜首的人該是如何的了不起,真正的有真才實學,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學子學了一輩子都沒能夠通過,有幸通過的也是垂垂老矣,更有甚者像范進中舉一樣,考上了卻也沒有命去做官了。

  • 4 # 甲子閒話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為四書,《詩書》、《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統稱為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的雛形是南宋經義。北宋王安石廢詩賦取經義,將取士內容限制到儒家經典的狹窄範圍內,而當時文體還是較為自由的散文形式。

    到了元代,考試就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朝的“經義”。

    明朝成化年間,經多名大臣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當時鄉會試,即國家省級、最高階考試正式確定的文章規格。同時解說了八股文的文章格律。要求以固定句數、段落數,正反虛實嚴格對仗的格式來寫文章。那樣必然評閱時先看格式,再看內容。格式不對,內容再好,也不評閱了。這樣才形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也就是專為考試而制定的一種有固定格式的文體。

    好了,知道什麼是八股文,我們在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

    其實古代的八股文,和現在的應試考試作文字質不二,現在作文考試評分標準無外乎符合題意、中心思想明確、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結構完整,當然現在作文不也講究起、承、轉、合這樣的規矩嗎。如果不按照標準,考試指定是要扣分的。

    古代的有名才子,何為有名?無外乎就是現在說的偏科生罷了,浪蕩不羈、放浪形骸、思想天馬行空,放到現在那些高考低分作文者不乏後來成為知名作家的,但是考試卻拿不到高分,不按規矩來~可那些循規蹈矩的人,往往能得到高分。

    作文與文學無關。

    其實,反過頭想想,古代大儒聖賢、國之棟樑宰相,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那個不是科舉老大,而那些認為的文化名人,無非是一些風雅詩集、看似壯志未酬的歌賦,以及風流書畫,真正讓他們做官可能還真就不行。諸如宋徽宗,一個文化名人、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那個不牛叉,可是做皇帝就太差勁了。

    所謂善八股和當名仕、當名仕和中及第是兩個概念,兩種從業路徑,人生活法而已。

相關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陸遜與諸葛亮共同北伐能消滅魏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