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墨I方之城
-
2 # 蜀仙醉
按照三國發展趨勢,陸遜和諸葛亮共同齊心北伐,完全可以滅掉魏國,但顯然是不可能齊心的,東吳、蜀漢不是一路人!過節太大!
當時劉備軍事勢力也差,在東吳眼裡也就可有可無的存在,東吳內部又矛盾重重,主戰派和投降派爭執不下。
劉備派諸葛亮上場,憑三寸不爛之舌幹翻了東吳謀臣,主要扣住曹操漢賊的身份,宜揚劉備漢室正統身份,誰幫曹操就是與天下為敵,助紂為虐,一頂大帽子斷掉要面子謀臣的投降之心。
至於諸葛亮借東風就不吹了,龐統讓曹操船並船,好讓周瑜放一把火燒著玩,曹操說好呀好呀,結果就中了蜀漢與東吳齊心合力的設計,燒得曹兵哭爹喊娘,還好曹操憑著“說曹操曹操就到”的輕功跑了。
蜀漢東吳一配合,以少勝多,赤壁之戰打得漂亮,可見蜀吳聯盟是可以抗住曹魏的。
如果蜀吳合作無間,比如孫權嫁妹劉備,關羽嫁女“權子”,兩者聯盟繼續蠶食曹魏,很可能曹魏最先消亡於歷史中。
劉備不傻呀,不想當炮灰,趕緊把荊州奪了落腳,還把孫尚香娶了做人質,這下聯盟關係還在,蜀吳各有私心,於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孫權打上了荊州的主意,劉備有益州了,你得把我的門戶還給我吧?所以弄了個離間計向關羽提親,答應了可以生分劉關之間的情分;不答應正好有理由奪回荊州。
守荊州的關羽比較驕傲,隨口答了一句,虎女豈能嫁權子,吳國使者就將權子變做“犬子”,剛好給孫權出兵的理由。以關羽的驕傲,是不可能解釋使者聽錯了,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怕誰。
誰知吳魏聯盟,李蒙白衣過江,斷了關羽的後路,逼的關羽走麥城,最後被吳國生擒,一殺了之,首級送曹操。
曹操一看這個燙手山芋,趕緊以禮相待,厚葬,吳國你就準備等待蜀國的怒火吧。
劉備當皇帝還比較仁慈可行,打仗的本事倒是一般,深入吳國境內,跑到山頭避暑,結果被陸續一把火重現火燒赤壁的慘劇,倉惶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次年就病故了。
蜀國這時把家底都打光了,只能和吳國再次聯盟,借蜜月期再次買馬恢復軍事實力;吳國也不敢直接把蜀國滅了,否則單獨面對曹魏勢力,也只有做階下囚的命運。
這時東吳和蜀國的實力,和赤壁之戰時面對曹操的壓力是同等的,諸葛亮和東吳聯盟,再來一次無戒心合作,滅掉曹魏是有機會的。
顯然,蜀國因為劉備、關羽、張飛之死與東吳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不可能做到坦誠相待,與東吳完全信任的合作,共抗曹魏。蜀漢和東吳之間的聯盟,只是表面上的一種合約而已,在戰場上很可能出現自相殘殺,誅除對方大將的行為。
-
3 # 韶華傾夢
陸遜和諸葛亮是不可能存在攜手北伐的可能性的。況且,就算有可能攜手北伐,那也同樣消滅不了曹魏。反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會出現相互戒備的現象。
因此,為了能夠奪回荊州,孫權趁著關羽打響襄樊之戰,並且深入魏境之際,暗中和曹魏結了盟。曹孫兩家結盟後,開始對關羽的孤軍進行前後夾擊。在措不及防之下,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最後被江東給斬殺了。關羽的死亡,加劇了孫劉兩家的裂痕。
故而,兩家雖已結盟,但以江東“賣隊友”的情況之下,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放心的和陸遜伐吳。難道,還要嘗試一次被偷襲的滋味?
好吧,就算在最優的情況之下,諸葛亮能夠和陸遜攜手伐吳,但仍然消滅不了曹魏。
反觀蜀漢,蜀漢所在的益州,守則易出則難,再加上蜀漢的崎嶇和狹窄,其後勤運輸所需的時間和人力都是很多的。諸葛亮北伐期間,就曾有因為後勤跟不上而以失敗告終的經歷。
所以,就算陸遜和諸葛亮聯手北伐,那東吳更多的時間可能是在“划水”,做做樣子,不會盡力北伐。
所以說,在東吳和蜀漢兩國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之下,就算陸遜和諸葛亮攜手北伐,那也不可能消滅得了曹魏。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應該是很有可能滅掉曹魏,但一山不容二虎,最終也會有一場惡戰!
其實這些假設是很難成為現實,以前赤壁之戰,吳國也只不過懼怕曹操勢力,也怕劉備這邊背後捅上一刀,才不得己與蜀國聯盟抗曹!
到三國中晚期,吳國名義上與蜀國聯盟,充其量也不過是不主動伐蜀,但想要聯合伐曹,應該可能性很小,也即諸葛亮和陸遜沒有“緣份”走在一起!
-
5 # 牡丹梅花鑫森淼
陸遜是在夷陵之戰時做東吳大都督的。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幾年之內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實力。蜀國之所以還能和東吳和平相處,完全是因為還有一個曹魏的存在,東吳和蜀漢最多互不侵犯,但不會真心合作。
在蜀漢和曹魏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東吳沒有任何動靜,所以,東吳不可能真心和蜀漢合作伐魏。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派費禕修書孫權,約會東吳一起伐魏,孫權答應了,派陸遜和諸葛瑾帥軍伐魏。諸葛瑾兵敗,和陸遜商議悄悄退軍。聽聞東吳軍隊失利,無功而返,諸葛亮長嘆昏厥,再也支援不住了,不久命喪五丈原。
陸遜建議修國書讓蜀漢伐魏,除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何嘗不是坐山觀虎鬥,坐享漁翁之利的策略?如果真心合作,怎麼可能只有蜀漢單方面的北伐,而東吳卻沒有任何動靜?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假如東吳真心合作,怎麼可能那麼快就退軍?
回覆列表
陸遜與諸葛亮共同北伐曹魏肯定是沒戲;當年劉備與孫權那麼好的機會共伐曹魏,就是被司馬懿和陸遜搞黃的。
東吳要和蜀漢一起北伐進攻曹魏,最好的歷史機會是在劉備在漢中把曹操打得滿地找牙,佔領漢中後,劉封孟達又把上庸佔了,同時關羽北上攻擊襄陽、樊城。此時如果東吳堅定的和蜀漢站在一起,孫權出兵北上,那麼曹魏極有可能被孫劉兩家給辦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出兵漢中,與曹魏進行了一次規模很大的領地爭奪戰,也是唯一一次劉備打贏了曹操之戰。劉備佔了漢中,劉封孟達佔了上庸,蜀漢集團的領地一下擴張到了陝西、湖北境內,打通了長江以北與荊州的聯絡。
佔領漢中和上庸極具戰略眼光,蜀漢要北上討伐曹魏,這裡是最為重要的要地。此時的在荊州的關羽同樣看到了戰機,曹操在漢中吃了大虧,沒有實力防守襄陽、樊城一代,此時出擊襄樊一代,奪取該地,那麼蜀漢的兵峰就可以直指許昌,對曹魏的威脅巨大。
關羽有“假節鉞”的許可權,也就是不用匯報劉備,自己做主就幹了。關羽出擊了襄樊,去執行這一戰略目的。
其實,對曹魏最大的威脅還不是關羽出擊襄樊之地,而是孫劉聯盟同時出擊,東吳此時如果也派兵北上,那麼曹魏將面臨三面攻擊。曹操又在漢中新敗,承受不了這麼大的軍事壓力。
劉備、孫權都不是傻子,他們也想到了,而且也這麼幹了。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北上攻擊曹操的合肥等地,把曹操的大將張遼拖在了當地,才讓關羽在襄樊打得曹仁差點跳河。
這一次的孫劉聯盟,共同出擊,三面圍攻曹魏對曹操來說還是非常的危險的,這也是唯一一次孫劉聯盟對曹魏最大的威脅。
曹操聽從了司馬懿的建議,瓦解孫劉聯盟。要說動劉備關羽退兵是不可能的,只要用利益打動孫權才是上策,於是就派使者告訴孫權,此時關羽在襄樊,正是孫權取回荊州的好時機,只要孫權奪了荊州,朝廷就把荊州封給孫權,同時還會給孫權更大賞賜。
孫權在與呂蒙、陸遜等人商議後,接受了曹操的建議,其中呂蒙和陸遜是個堅定的降曹抗劉派。同時呂蒙又安排陸遜全權進行謀劃偷襲了關羽空虛的荊州之地。
東吳的背後捅刀很成功,不但佔領了荊州六郡,還把蜀漢的第一大將關羽給殺了。
一瞬間,孫劉聯盟就瓦解了。不但北伐曹魏功虧一簣,更是讓孫劉兩家結下了樑子。整個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曹魏坐山觀虎鬥,孫劉兩家刀兵相向了。司馬懿的確很厲害,有計有謀,關鍵是算準了東吳為了一時之小利會在背後插劉備兩刀。
此次的合作是劉備和孫權,其實不關諸葛亮和陸遜什麼事兒。諸葛亮還在成都管行政,陸遜還在呂蒙手下當副手。如果此時孫劉兩家都無法真誠的合作共同伐魏,那麼未來的合作幾乎都不可能實現。
襄樊之戰後,東吳偷襲了荊州,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又發動了針對東吳的夷陵之戰,把蜀漢積攢了十幾年的國力消耗完了,沒兩年劉備也死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曹魏日益強大穩固,東吳氣喘吁吁,蜀漢卻是日落西山。
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掌了蜀漢軍政大權。東吳的大都督呂蒙也死了,陸遜在夷陵之戰威名遠播,掌握了東吳的軍事大權。
如果此時諸葛亮和陸遜合作,共同伐魏呢?這就完全的不現實了,因為孫劉兩家的信任基礎消耗殆盡,兩家的軍事力量都在夷陵之戰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孫劉兩家就算合作,也沒有那個實力和能力。
所以,諸葛亮屢次的北伐,陸遜和孫權都是坐而視之,名義上東吳已經是歸順了曹魏的,師出無名,實際上孫權更擔心另外一件事情:東吳如果舉兵北伐,蜀漢會不會也學著“白衣渡江”,抄他的老窩呢?
感情破裂了,再怎麼都無法恢復到過去,所以在三國後期,孫劉兩家基本上都沒有進行合作過。他們兩家的聯盟其實就是互相不攻打而已,至於共同伐魏,大家心裡都清楚,各幹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