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文鑑史

    為什麼有人說看《三國演義》不如看《三國志》,為什麼這樣說呢,它們又有何區別呢?

    一、創作時間相差巨大

    我們都很清楚《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初小說家羅貫中,而《三國志》作者是西晉文學家陳壽,從兩人創作的時間間隔來看,相差巨大,陳壽更加貼合三國時期,其記載的三國時期的史料、文獻更加貼近當時三國,對於我們後世研究三國更具有代表性

    二、文學載體不同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該書主要根據三國史料及一些藝術傳說創作而成,其內容豐富,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黑化成“奸臣、小人”,刻意的美化劉備。而《三國志》是一部史書,其內容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豐富,但是史料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陳壽雖有司馬遷“無韻之離騷”的文筆,但也被後世評為“二十四史中最好的“前四史之一”。”可見其史料價值。對於想研究三國曆史的研究者來說,《三國志》更具有代表性。

    三、裡面內容描述也不盡相同

    俗話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三國演義》的開篇便是從劉關張桃園結義說起,三兄弟義字當頭,關羽為了劉備可以拒絕曹操高官厚祿、金銀珠寶的拉攏,尋兄千里走單騎,而劉備為了關羽張飛之死,傾盡全國之力伐吳,這份兄弟情深讓讀者一個個羨慕不已。而在《三國志》中,劉關張三人並未結義,僅僅是“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只是情誼深厚。

  • 2 # 一直奔跑的小樓

    三國時期是戰亂時期的典型代表。對於不少對三國進行了各種幻想的人們,他們主要是參照《三國演義》的內容來進行幻想的,並不是按照歷史來進行的,他們把三國時期的歷史過於神化和主觀話了,而不是以客觀實際的角度去看,這和作為正史的《三國志》的內容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二者之間在敘事層面、人物形象、歷史事件等方面的差異。

    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是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哪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羽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像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比較接近歷史。

    《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233- -297年) ,他在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陳壽這樣處理,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蒐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國演義》的結構,既巨集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充實,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鉅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古代第-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志》敘事結構沒有一體化特徵。它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六十年的歷史。.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

    我們在看小說的時候,不要片面的把小說的內容當做歷史事件來看,使我們對歷史產生誤差,《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是以《三國志》

    為參照的。雖然它有很多地方和歷史一樣,但是它也有很多地方和歷史相差很多,因此我們在欣賞《三國演義》的同時不能忘了《三國志》畢竟是《三國志》,更能使我們瞭解真實的歷史,所以,我們不要再把小說當成真正的歷史來看了,要分清歷史和小說的差別。

  • 3 # 紙上談千秋

    《三國演義》是通俗小說,《三國志》是史學著作。前者講故事的精彩性,後者講史料的真實性。前者受眾多,後者受從少。

  • 4 # 老去填詞

    《三國志》是爸爸,《三國演義》是兒子。

    《三國志》是陳壽寫的,而陳壽是蜀漢的史官,他在三家歸晉後寫了《三國志》,可以說是最具有可信度的關於三國的史書了。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寫的,是小說,不是史書。這本書是羅貫中以《三國志》為底本,加上一些民間傳說,用小說的筆法寫出來的。

    兩者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不是同一類,沒有比較的意義。如果追求真實,就看《三國志》;如果想要好看,那自然是《三國演義》了。不過讀《三國志》需要古文功底,不是那麼輕鬆的一件事。

  • 5 # I彩色鉛筆I

    一個是研究小說,一個是研究歷史。看小說比較輕鬆,但要知道,是演義 是小說,不是歷史,別像某大師,看幾部小說 電視劇,就在網上胡吹,讓人笑話。三國志肯定就比三國演義 晦澀了。

  • 6 # 靜虛觀復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

    1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1 分鐘

    1、兩者的性質不同:三國志是史書。而三國演義是小說。

    2、作者不同:《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3、內容不同:《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

    4、文學體裁不同:三國志是國別體,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5、創作年代不同:三國志創作於280年-290年(西晉時期),三國演義創作於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 7 # 犄角薔薇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史書。《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歷史小說,是在三國曆史的基礎上加以改編的文學作品,其中加入了很多虛構的成分,與歷史不完全吻合。若論史學價值,前者高於後者;若論文學價值,後者高於前者。

  • 8 # 半池清愁染新詞

    如果說區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作者不同:《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

    2、體裁和內容不同:《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三國志》是紀傳體國別史。小說是編出來的,而歷史是記錄下來的。

    歷史作用不同::《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三國志》是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

  • 9 # 嶸說精華

    照這個說法看所有歷史小說都不如看正史?

    那要文學創作有何用?

    這個“有人”兄八成是自以為看了幾本正史出來炫耀的半桶水。

  • 10 # miss寂靜

    區別就是三國志是正史,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三國志》是三國的正史,正史雖不是歷史(真正歷史誰也沒見過),但肯定是最接近歷史的,其他資料只能作為參考。

  • 11 # 半個南山人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區別有哪些?

    一是體裁不同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是由羅貫中在根據民間傳說和有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而寫成,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

    《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書,是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陳壽,今四川南充人。《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二是敘事手法上不同

    三是著書的時間不同,價值也不同。

    《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是屬於後人敘前史,並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成份。《三國志》則成書於晉朝,因此,所記載之史較為翔實可靠,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

  • 12 # 小明視界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進行編寫的,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重要戰爭大致相同,但是對於人物形象刻畫進行了大量的改動,增加了三國故事的精彩程度,但不利於後人瞭解真正的三國曆史,而且很多歷史事件的邏輯是不通的。《三國演義》的特點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

    例如,《三國演義》對於曹操是以“奸賊”二字來進行人物刻畫的,而《三國志》記載的曹操其實是一名“奸雄”,一字之差,天壤之別。盜賊和英雄的差別,可想而知。《三國演義》在醜化曹操形象方面是下足了功夫。

    還有,《三國演義》極度誇張地描繪諸葛亮這個人物,把《三國志》中周瑜指揮的赤壁之戰的功勞直接轉移到了諸葛亮的頭上,更編造了借東風這種把諸葛亮直接妖化的事件,以史學方面來看簡直啼笑皆非。而且把周瑜這樣一個氣概頗大的少年英雄,刻畫成一個氣量狹小,嫉妒心非常重的偽君子,最後居然被諸葛亮給氣死,實為不妥。

    《三國演義》還對很多歷史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或者醜化,對於一本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足夠精彩,也足夠吸引讀者,但是如果想真正瞭解三國那段恢巨集的歷史真相,只看《三國演義》是遠遠不夠的。毛澤東曾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史書,二者不可等同視之。若說生動形象,當然要推演義;若論真實性,就是說更接近歷史真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不如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作者陳壽是西晉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但是由於陳壽此人,治學嚴謹,重視歷史史實,所以《三國志》這本書寫的比較簡略,因為有很多和歷史不符或不能確定的地方,陳壽都給省略掉了,只留下了他考證過,基本上符合史實的內容。而且陳壽所處的年代是距離三國曆史最近的,所以可以說《三國志》是三國時期歷史的最準確記載的一本史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舊自建房以前沒有做防水,自己怎麼做屋頂防水和外牆防水?